經常會有朋友問我,“我感覺自己比較內向,有什么辦法可以讓自己變得外向嗎?”“我家孩子比較內向,在學校不怎么喜歡和其他小朋友接觸,怎么才能讓孩子變得合群呢?”
我不知道為什么大家都想要讓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變得外向,似乎內向是一種不好的精神狀態,好像出現了什么問題都是因為內向的性格造成的,有些內向的人為了證明自己不比外向的人差,甚至會強迫自己做一些不擅長或者不喜歡的事。
為什么大家會覺得內向的人不如外向的人呢?
今天我們就和大家分享一本關于內向的書,叫做《內向高敏者》,《內向高敏者》的副標題是《如何在外向的世界自在生活》。這是一本針對內向型高敏感人群的幸福生活指南,專門分析內向高敏者的優勢和劣勢。通過這本書可以讓內向的人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也可以讓不是內向高敏者的人學會如何和這類人群相處。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的作者西爾維亞·洛肯就是一個安靜的內向者,洛肯博士在德國學術交流咨詢中心從事過多年培訓和研究工作。在工作中她接觸過各種各樣的人,讓她對性格這一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在 2003年的時候洛肯博士開始專門為內向性格者做咨詢工作,在此期間,她幫助和陪伴內向者正確認識自己,讓他們重新獲得自信,過上了自在幸福的生活。
一、內向高敏者的劣勢:為什么內向高敏者希望自己變得外向?
在生活中,內向的人不喜歡熱鬧,不喜歡寒暄,不喜歡人多的地方,他們喜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總是給別人一種不合群的感覺。最關鍵的是內向的人被誤會的時候還不太喜歡解釋,他們信奉“知我者為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愁”的處世態度,就是那種你不問我我一定不說,你問了我我不一定說的交流方式。所以人們也就會將靦腆害羞、不愛說話、不善言辭、不自信、難溝通等詞與內向的人聯系在一起。
而人們總是稱贊外向性格的人,他們自信,善于溝通,熱衷表現,會活躍氣氛,總是人群中的焦點。人們覺得他們個性活潑、能言善道,愿意積極和別人互動,所以他們總是能給其他人留下不錯的印象。在應酬的場合,外向的人也總是能讓自己的領導或者家長覺得“拿得出手”。
不得不承認,相比較而言,性格外向的人比內向的人更討喜,也更受歡迎。人們也喜歡把外向人的性格作為標桿,內向的人也常常被家人和朋友鼓勵要變得外向開放,似乎內向變成了一種性格缺陷。特別是父母,他們把孩子的內向性格看成了一種“病”,感覺非得治好不可。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三個內向高敏者遇到的問題:
“我就是沒法像別的同事一樣推銷自己。其他人在老板面前好像總能輕易地表現自己。”
——麗薩,29歲
“皮特是我升職路上的競爭對手,如果我能像他一樣擅長演講就好了!他說話總是那么風趣幽默,我卻討厭站在臺上,其實專業上我明明比皮特優秀得多。
——亨利,46歲
“朋友們周末總想出去玩,但是我常常只想窩在沙發里,安靜地看書,或者睡個午覺。我是不是早衰了?”
——拉娜,24歲
從這三個內向高敏者反映出的問題當中,我們能夠感覺到他們也討厭自己內向的性格。難道內向的人真的不如外向型的人嗎?有的人可能會覺得,外向的人天生優于內向的人,其實不然,內向高敏者不差于也不優于外向者。
內向和外向的人為什么會有這些差別呢?關于這個問題,《心理類型》這本書提到過。
內向型的人:他們通過獨處獲取能量,參加聚會后感覺疲憊,融入新環境較慢,交好的朋友不多,大多數時候比較安靜,假期更喜歡待在家里。
外向型的人:融入新環境很快,認為大多數人都是朋友,喜歡冒險,熱衷參加各種社交活動,獨處久了會覺得無聊,他們從外部的刺激和反饋中恢復能量。
我們從中得知,原來是因為內向和外向的人獲得能量的來源不同。外向的人注意外部世界,喜歡人多熱鬧的地方,他們從外界獲取能量;內向的人則更注重自己的精神世界,通常情況下寧愿一個人在家獨處,也不愿意參加聚會。所以他們一個好靜,一個好動。
那么為什么不是外向向內向妥協,而是內向要讓自己變得外向呢?這源于內向高敏者的三個性格缺點,這三個分別是自我否定、恐懼和易受刺激。
(一)自我否定
一個自我否定的人,會忽視、壓制和貶低自己的需求,直到再也感受不到自己的需求為止,也就是他們會覺得自己微不足道,通常這種人會有犧牲精神,以犧牲為光榮,就是沒有存在感。再加上有的時候,內向高敏者還經常被拿來和自己外向活躍的朋友或者同事作對比,于是內向高敏者自己也不喜歡自己了。
作者在書中提到,因為自我否定的人沒有把自己的看得很重要,他們不爭不搶,所以會顯得很高尚。然而這根本沒有任何好處,這種行為其實是一種自我傷害,如果內向高敏者總是無視自己,總覺得“這事我做得沒有別人好”,他就變成了一個失敗者。
我們經常會夸贊一個成績突出的人,為了表示禮貌那個人也會適當表示客氣,說幾句比較謙虛的話,當然他們的內心肯定是為了自己的成績而感到開心的。但是內向高敏者的否定不是只停留于表面,而是真的發自內心,他們會有一種叫“騙子候癥群”的癥狀,這個癥狀說的不是說他通過欺騙社會而獲得成就,而是他們總是自我欺騙,即使成績斐然,他們也常常批判性地針對自己和自己的成就,總是用一句咒語欺騙自己的內心:我做的這些其實沒什么特別的。
糟糕的是,一個妄自菲薄的人一旦真的受到負面評價,受到的打擊會比一個自信的人更大。甚至未來的表現都很可能會因此變差,因為一個本來就否定自己的人會越來越覺得自己不夠好。
(二)恐懼
在上學的時候,內向高敏者會覺得自己的生活還算簡單可控,不喜歡說話可以獨來獨往,不喜歡聚會大不了就少交幾個朋友。可是一旦步入社會工作之后,他們突然發現僅僅靠勤奮、自律和系統性學習就不能應付生活了。
他們也想成為好員工,他們也會受到同事帶給他們的壓力,他們也擔心自己被辭退,但尷尬的是他們不知道該如何表現自己。于是他們為了獲取那束不屬于自己的光,而變成了自己不喜歡的人,他們把自己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希望自己也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人。
(三)易受刺激
內向高敏者易受刺激,就是比較敏感。他們會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和說法,屬于內心戲比較多的一種人,比如內向高敏者的朋友或者領導隨便說的一句話,他會感覺這一定是話里有話。他們還比較擔心自己會說錯話,所以說話會非常小心謹慎。
內向高敏者其實有很多的優點,但是他們總是第一個用自己的缺點難為自己的人,這些顯而易見的缺點會讓他們自卑,甚至一無是處。內向高敏者就是因為自我否定、恐懼和易受刺激這些缺點,所以才努力地想要變得外向,但是不管成功與否,他們都會感覺自己很累。
二、內向高敏者應該如何做出改變
有一部電影叫《國王的演講》,影片的背景設定在1936年的英國,國王喬治五世過世后,艾伯特王子臨危受命繼承王位,然而艾伯特王子因為在眾人面前說話就會口吃,所以他沒有辦法在公眾面前進行演講,這讓他在大型儀式上接連出丑。
對于片中的艾伯特來說,無法在眾人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是作為國王最大的障礙,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我的聲音代表著人民,但我卻說不出來”。艾伯特王子就是一位典型的內向高敏者。
不過,艾伯特王子的妻子伊麗莎白找到了語言治療師萊昂納爾,最終在萊昂納爾的幫助下,艾伯特逐漸克服心理障礙,并在二戰前發表了一番振奮人心的演講。
內向型作家佩特里克·琿特認為,內向高敏者和外向活躍者改變自己的動因是不同的,這歸根結底源于他們的人格核心不同。動因和大腦中的“謹慎中心”和“獎勵中心”相關,內向型大腦的“謹慎中心”影響力明顯大于“獎勵中心”。內向高敏者的“謹慎中心”占主導地位,所以他們特別謹慎小心。
也就是說,他們不會為了獎勵而走出舒適圈,只有當他們對現狀感到不滿,日常生活越來越痛苦的時候,才會做出改變。所以,外向活躍者改變的動機是追求獎勵,而內向高敏者改變的動機是避免痛苦。
由于內向高敏者的大腦活躍區是“謹慎中心”,所以這種人非常獨立自主,當然安全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當他們不得不做出改變的時候,他們才會做出改變,但是他們會有些盲目。
那么內向高敏者該如何正確地改變自己呢?作者提出改變的四個階段。
1.找到受壓點;2.利用判斷力,尋找關聯;3.跟著感覺走;4.做出決定。
作者在書中講述了三個高敏者改變的案例,我們選取其中兩個進行分析。
首先,要找到受壓點,也就是要知道讓自己改變的壓力來自哪里?在這個階段主要思考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什么讓你不舒服?第二個是你對什么不滿意?
案例1:安娜是一家企業的老板,她總是覺得自己外形不夠突出,根本不能引起其他人的注意,很沒有存在感,所以她想改變。
案例2:特奧在一個汽車公司做項目經理,他表現很出色,但是他總是感覺這不是他想要的。他感覺工作特別無聊,覺得生活不充實。
在這兩個案例中,他們都對現狀不滿,試圖去改變,也就有了做出了改變的動力。緊接著就是利用判斷力,尋找關聯。在這個階段主要思考這些問題:問題發生在何處?還有哪些有問題?這些問題是否由我的某種習慣導致?我在什么情況下會想起這些問題?它們之間有什么關聯?
案例1:安娜做了一個她擅長的事情--列清單,她把自己覺得沒有存在感的情況都列了出來。她分析判斷出的結果是:一旦需要進行口頭交流時,她就會出問題,比如說開會的時候,她總是會說得又快,聲音又小。
案例2:特奧開始問自己到底是什么事情讓他感覺無聊,他發現他擅長很多事情,他很愿意寫同事們互相推諉的提案,他和小組的人相處也十分融洽。但是他不知道為什么會厭倦現在的生活。
接下來是要跟著感覺走。類似于當你不知道該怎么辦的時候就問問自己的內心,它不會騙你。在這個階段主要思考以下的幾個問題:什么能給你帶來真正的快樂?你渴望什么?你的夢想是什么?你在什么時候感覺特別舒服?
案例1:安娜覺得自己在一個比較小的群體或者一個人的時候最舒服,比起說話,她更愿意寫字,列清單,做計劃,通過社交媒體來溝通。
案例2:特奧發現當他幫助別人的時候最開心。他的感覺告訴他:他屬于那種理想化的,想把世界變得更美好的人。他于是開始尋找這樣的工作機會。
最后是做出決定,并通過行動來實現。
案例1:安娜決定參加電子商務和線上銷售方面的職業培訓,有趣的是,她發現和客戶交流一點都不難,因為這都和計劃有關。
案例2:特奧被一家發展教育公司錄取,雖然薪水很低,但是他很開心。
通過上面的兩個案例,我們可以知道,內向高敏者的人也可以變得更好,只要遵從自己的內心,而不是盲目地改變。但是作為內向高敏者有的時候保持原狀,尊重自己的感受也很重要。只有當內向高敏者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發現自己需要改變的時候,才應該改變。
三、內向的優勢:內向高敏者的優秀之處。
說來也奇怪,內向高敏者總是善于發現自己的缺點,那些優點卻隱藏的很深。因為他們的優點總是深藏不露,所以他們常常會忽視自己內作為向高敏者的優勢,他們擁有的優勢,就像一筆沉默的寶藏。
在挖掘這筆寶藏之前,我們先談一下這個世界上的一些業界名人。
有學者研究了愛因斯坦的生平,童年的愛因斯坦沉默寡言,常常一個人玩耍,中小學的時候成績也是中上等,并沒有顯現出異于常人的天賦。但是從小到大,愛因斯坦都保持了獨立思考、認真專注、酷愛閱讀的習慣,這些習慣促使他對世界產生好奇,并在物理領域獲得了極大的成就。愛因斯坦屬于典型的內向高敏感人群。
除此之外,我們會發現在各個領域當中,往往能夠名垂千古的人都是這些內向性格的人,比如,發明世界第一臺個人電腦的沃茲;谷歌的兩個創始人拉里·佩奇和謝爾蓋 ·布林;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牛頓;寫哈利波特的J.K羅琳等等。
所以內向高敏者沉默的寶藏都有什么呢?
我們會發現,這些人獨立思考、善于分析、持續專注、堅韌不拔、謹慎、做事專注、善于自我探索、擅長分析、擅長寫作、持之以恒,同時也看得出內向高敏者真是一個高產的群體。而這些優點無一例外地充分發揮出內向性格的優勢。
在本書中也提到,內向的人是容易獲得幸福的一類人群。我們一直在尋找幸福,幸福到底是什么?許多的書籍和許多的名人都給出了答案。如果單單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來說,要我們感到幸福很簡單,只需要一杯由各種荷爾蒙和神經遞質調和的雞尾酒就行了。其實,說白了就是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如果單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來說,這三種物質都可以使人幸福。
《內向高敏者》這本書告訴我們:外向活躍者擁有較高的多巴胺水平,而內向高敏者的腦部化學物質導致他們很少表現出亢奮的狀態。也就是說內向高敏者擁有較少的多巴胺水平,這樣比較的話,外向的人比內向的要幸福的多。
但是這個世界上沒有衡量幸福的標桿。捧著一杯熱乎乎的奶茶,抱著一本書舒舒服服坐在家里的內向高敏者,與那些和兄弟們坐過山車的外向者相比,哪個幸福,哪個不幸福呢?
幸福其實有一種特質——幸福是一種“瞬時抓拍”。因為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夠早上開開心心地醒來,興高采烈過完一整天,晚上又心情愉快地上床睡覺。所以,有的科學家認為:幸福是我們生活的副產品,它偶爾發生,且持續時間很短,之后,我們又回到日常的生活狀態之中去,或者變得不幸福才是一種常態。
蔣勛先生曾經說過:“唐朝為什么會帶給我們感動?因為唐詩里有一種燦爛與華美,唐朝就像漢文化一個短暫的度假期,是一次露營,人不會永遠露營,最后還是要回來安分地去遵循農業理論。為什么我們特別喜歡唐朝?因為會覺得這一年回想起來,最美的那幾天是去露營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暫的出走。”
我們人生的幸福瞬間就像歷史上的唐朝一樣,短暫而美麗。那么,怎樣才能讓幸福延長呢?本書中有兩個關于幸福的研究:特爾曼研究和格蘭特研究。
特爾曼研究得出的結論:能夠讓一個人獲得長久幸福的個性是認真負責的態度。
格蘭特研究得出的答案是:一個人在年老的時候身體和靈魂都很健康,還對自己很滿意的話,他的人生就是幸福的。當然這里既包括了個人對自己的評估,也要考量醫生和心理學家的評估。
除了這兩個重要的結論,獲得長久幸福還有三個關鍵點。
第一點:最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紐帶。這不僅僅包括伴侶間的關系,也包括了和周邊所有人的關系。
第二點:重要的是我們對待事物的方式。這一點對于內向高敏者尤其重要,不要總是把問題都歸結到自己的身上去,長期這樣下去的話,會讓我們生病。
第三點:不要讓情緒傷害自己或者別人,要正確疏導不良情緒。
這就是一張幸福生活的秘方。看到這里,作為內向高敏者,他們善于分析、小心謹慎、堅韌不拔,簡直是擁了獲得幸福生活的天時地利人和。
三、內向高敏者如何提升自己的價值感?
作者在書中提到,作為一個內向高敏者是強化自己的優勢,而不是嘗試變成一個根本不是自己的人,同時也不要逃避身上的毛病。每個優勢都有它的“陰暗面”,就像每束光都會投下陰影一樣。就跟道家講的“道”一樣,事物都有兩面性,不過無奈的是我們總是先看到內向高敏者的“陰暗面”。
其他人到底是怎么看內向高敏者的?可笑的是,其實這根本無所謂。心理學家珍斯·亞森多普夫曾經指出,我們眼里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其實是我們對自己看法的反射。也就是只有當你賦予了自己價值,別人才會賦予你價值。你只有愛自己,尊重自己的需求,才能讓別人愛你、尊重你。
內向高敏者有自己的策略達成目標,但是如何才能堅持用自己舒適的方式實現目標。答案是自我認同,也就是自尊。
美國心里學家納撒尼爾·布蘭登曾把自尊心比作鈣質:如果沒有它,我們會處處受限,生活質量堪憂。他還特別把自尊心比作人的免疫系統,能防止我們生病。當生活突然給我們一擊,日子不再是良辰美景時,良好的自尊心能夠讓我們遠離恐懼和憂郁。
作為內向的人經常會沒有存在感,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所貢獻,那么作為內向的人,應該怎樣提升自己的價值感呢?書中提到了六種提升自尊心的習慣。
第一種習慣,要有意識地生活。有意識地生活意味著清醒地生活,知道自己每天都在做什么事情,知道自己是怎么思考、怎么計劃、怎么行動的。發現不足和缺點后,要勇于改正,不斷學習,不斷成長。利用內向性格的擅長分析的優勢,思考如何讓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
第二種習慣,要接納真實的自己。這一點非常重要。作為內向高敏者,要接受自己本身性格的優勢。尤其是自己的不足之處,更要勇敢接受和面對。從現在開始,停止批判和自我否定,全面接受自己。
第三種習慣,做到對自己負責。對自己負責意味著對自己的選擇、決定、行動、人際關系、生活負責。要知道,內向高敏者沒有辦法控制所有的事情,但是他們可以控制自己,對自己負責。在事情發生后,不推卸責任、不逃避、不埋怨他人,思考自己可以做些什么,主動解決問題。
第四種習慣,做到堅持自我。這意味著,在生活里,勇敢做一個性格內向的人。雖然內向高敏者害怕和別人發生沖突,但并不意味著要順從別人的意見和看法。要勇敢說“不”,從小事開始練習,堅持自己的觀點,維護自己的利益。
第五種習慣,為自己設定人生目標,全力執行目標。有了目標,人生才會有方向,才不會迷茫。制定了目標之后,要約束自己,全力去執行目標。在執行的過程中,給自己以耐心和信心,花費時間和精力,克服困難去完成。
第六種習慣,要鍛煉知行一致。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動要和自己的理想、標準以及信念保持一致。這樣可以幫助內向高敏者提高自我價值感。比如自己的理念是不人云亦云,那么在工作中和同事出現分歧時,要勇敢表達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
以上這六種習慣可以幫助內向高敏者培養自尊心,提升自我價值感。這些對于內向高敏者克服自卑心非常重要。當然,這需要內向高敏者一點點去努力改變,最終達到作者西爾維亞?洛肯所說的那樣,“任何一個提升了自我價值感的人,都給自己上了重要的一課——我足夠堅強,我能夠以真實的自己,與我的人生以及人生中的所有卑劣、不公及困難一同成長。”
《內向高敏者》這本書還告訴我們優勢和劣勢是可以相互轉換的,劣勢利用好了也可以讓我們取得進步,就像合理地利用恐懼也會讓我們進步。因為只有恐懼才能讓我們成長,否則,內向高敏者為了穩定就只會做對自己來說簡單的事,這些簡單的事不會讓內向高敏者有多大的進步,也只有恐懼才能幫內向高敏者感知風險。
當然我們要知道,這些性格里面的優勢和劣勢并不是說外向的人就不存在,而是體現在內向人性格中更明顯一些。作為內向高敏者要找到自己的力量所在,善用自己的優勢,讓自己過上自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