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梢砸姷揭粋€場景,或者是我們這條線路在這個場景里,就是兩個人為了一個問題爭得面紅耳赤,而且誰也不讓誰,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看法是對的。而這里面其實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在討論問題的時候,兩個人并沒有分清楚什么是觀點?什么是事實?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于一件事情表示出我們的看法或是感受:今天好熱呀!這是屬于個人的感覺與感受,所以它代表的是一個觀點。那么什么是事實呢?如果說今天氣溫三十度,那么這就是事實。在30度的氣溫下,感覺是熱或者是感覺冷,這都是屬于個人感受,那么在基于這個事實,而且邏輯可以自洽的情況下,觀點就沒有對錯之分。這個時候,如果,去根,別人爭辯,在三十度的氣溫下應該感覺熱,你說冷所以你是錯的,那么這個就是陷入了一個無謂的爭辯。
劉潤老師在他的文章里面談到:職業(yè)化的基礎,是尊重;尊重的基礎,是理解;理解的基礎,是接受不同;接受不同的基礎,是能夠區(qū)分事實(Fact)和觀點(Opinion)。什么是事實?就是在客觀世界中,可以被證實或者證偽的東西;什么是觀點?就是在一套認知體系中,不違反事實,邏輯自洽,因此無法被證明對錯的東西。
其實本周在許多位老師的文章里面也都同樣的談到類似的一個概念,比如說笑來老師的文章本周談到,我們的關注點不同,思考也就不一樣,所看到的維度也就更多。萬維綱老師在之前的文章里面也有提過,要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在腦子里面能不能存在兩個完全相反不同的想法,但是還能夠行動。今天在邏輯思維的節(jié)目里,一個美聯(lián)航的事件,也可以有三種不同的解讀維度,一是從美國航空界的外部環(huán)境來討論,也可以從美聯(lián)航公司的股東層面來考慮問題,另一個可以從大數(shù)據(jù)系統(tǒng)對於公司運營的影響來做討論。
那這些解釋之間,也就是不同的觀點,沒有高下優(yōu)劣之分,我們大可同時接受,然后舉一反三,把這樣的視角再去運用到對其他事情的分析上。所以我們要學會從不同的視角來分析問題,也可以從不同的關注點來考慮問題,這就是我們這樣的終身學習者應該采取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