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買這本書是沖著標題來的“一本書讓你讀懂弗洛伊德與夢的解析”
四十不惑,記得從我二十歲在學校的時候買過一本《三天學會編程》,打那以后,就再也沒相信過世界上有不勞而獲的知識。這里所說的知識,不是圖書館那成千上萬冊書本上記載的文字,是你的認知。必須通過你腦力的勞動才能夠獲得。
那為什么還買這本書呢?原因有二
1. 之前看過一段夢的解析,只留下了一個印象,這書我靠自己是看不下去了...
2. 之前看過一本歌德談話錄,讓我人物傳記一類有了些興趣(之前其實很討厭這類書,因為此類傳記基本都是寫名人的,普通人出了傳記也沒人看。而身為名人,其實主要都還是普通人的生活,那些驚心動魄,慷慨激昂,輾轉反側一生也就那么一兩回而已。于是無論是出于崇拜還是寫作需要,一般這類書都要杜撰80%的內容,活生生的寫成小說)。歌德談話錄不同,我看到一個普通的歌德,仿佛穿越到那個時代,在他身邊,經歷輝煌,品味平淡...
這本書從頭到尾看了兩個下午,大概5個小時。中間間隔了快有三周,一來過年的狀態還沒緩過來,各類忙碌。另一方面這本書應了我之前對傳記類書的評判,更尤甚者,作者還時不時加些總結,拔高一下。酸到我胃里。然而我有個壞習慣,就是開始了總有個結尾,因此硬了頭皮看下來...
我的讀書筆記通常不寫書,因為總覺得就像吃甘蔗,再甜,嚼完一遍剩下的渣別人很難有興趣撿起來再嚼一遍,且不說自己的味蕾到底是否正常或強于他人尚存疑,單單就是留下的口水就有讓人惡心的嫌疑,而且不定會壞了原來的味道...
因此寫筆記的目的在于互動和再思考,告訴別人你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是怎樣想的,無意去討論對與不對。文字的本源在于交流,跨越時間和空間的交流...
總之5/6本書都在介紹弗洛伊德的才華和傲人的品質,最后一章 趨附與背離 印象比較深,于是也有了寫筆記的動力。這章講弗洛伊德立山頭之后,經歷追隨,“背叛”,回歸,升華的過程,尤其是和榮格的那段過往。我老板推薦過一部很不錯的電影《A Dangerous Method》就是講述這段歷史。弗洛伊德后期與癌癥共處的16年,33次手術,盡量不用麻藥(怕思維受影響)發表了大量的作品,如果不是雞湯,還是很感動的。當光環和偉大的激情褪去,唯一重要的是,想說的還沒有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