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藝術,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不明覺厲(雖然不明白有什么意義,但好像就是很厲害的樣子)。的確,一直以來,藝術在普羅大眾的眼中就是高大上的代名詞,這也造成了很多人雖然對藝術感興趣,卻不得不在其高門檻的壓力下望而卻步的現象。
而之所以如今的藝術還停留在高端市場,普及率低,普通人不是不喜歡藝術,而是藝術呈現的方式太過于隱晦難懂,那么,藝術是不是真的就只有少數人才能接觸呢?
答案可不一定,意外藝術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讓我們通過這個案例來看看互聯網+藝術有著怎樣的新玩法吧——
意外藝術是目前國內最大的藝術大眾化互聯網平臺。意外藝術通過原創視頻和趣味圖文等形式,將晦澀難懂的藝術輕松易懂地普及給大眾,并為目標用戶提供優質藝術類的產品和藝術線下體驗,讓藝術不再高居廟堂而成為大眾一種美的生活方式。走藝術普及道路的互聯網平臺肯定不止意外藝術一家,那么它到底有什么過人之處呢?
我們可以先來看有一組數據:成立于2013年的意外藝術目前有一個全網最活躍的藝術類微信號,微信粉絲近百萬,社群用戶有200萬。意外藝術出品的國內首檔藝術脫口秀《藝術很難嗎》,目前出到第三季,前35期節目在各大網站點播量超過2億萬人次,單在秒拍上的單期內容點擊量就達700萬人/次。意外藝術的電商銷售成績同樣不俗:曾創造將庫存積壓3年的1000本梵高外文畫冊在23小時內售罄的記錄;也將一款獲過德國紅點設計獎的春聯禮盒銷售一空,銷量超過了其他所有平臺一年的總和……
如此亮眼的成績背后,足以引發我們對互聯網+藝術新模式的思考。首先,是對其所提供內容及服務的分析:
1. 藝術入門內容矩陣:在其公眾號上,目前通過微信圖文、藝術小百科、原創口秀視頻、音頻產品等內容形式,涵蓋美術、建筑、音樂等方向的藝術內容,為用戶深入淺出地普及藝術知識。
其深入淺出具體體現在對藝術進行講解時,意外藝術遵循了以下要點:拉進用戶與選題的距離。例如第二季第14期介紹宋徽宗的書法、畫作和汝瓷。其標題是“這個倒霉皇帝開創了性冷淡風”,將1000年前的皇帝與時下流行的性冷淡、極簡相聯系,“無印良品、小米都說極簡,其實宋徽宗當年顛覆了唐朝奢華的審美,化繁為簡。”
2.?知識付費:在2016年底推出了第一個付費內容產品《你不可不知的人類藝術名作》。喜馬拉雅FM上線第一天就銷售6684份,成為該領域下的最大IP。
3.?內容電商:目前,其銷售內容主要是書籍、框畫、文藝物品等消費類產品,未來還籌劃會進行藝術類旅游、展覽等的售賣。(創造過2小時《愛麗絲漫游奇境》斷貨、23個小時梵高畫冊全球庫存售罄、《故宮藏影》全線無貨的記錄)
其實,意外藝術所走的內容+社群+電商路徑幾乎已經成為自媒體商業化的標準走向,具體來說,意外藝術以視頻為入口,沉淀社群電商,然后切入消費升級(包括藝術類旅游、展覽等的售賣等)。那為什么意外藝術付費率特別高?
1)藝術內容自帶篩選門檻屬性,能吸引到更加精確的用戶群:由于藝術這個領域自身就帶有篩選基因,因此相比起傳統的大眾領域,意外藝術能抓住更精確的粉絲畫像,從而為后期的商業化奠定基礎。
2)用戶畫像偏年輕化,交易決策速度快:針對年輕人對于追求新鮮事物的熱忱,意外藝術瞄準這批新興市場,通過主題活動的策劃來刺激用戶的決策。
3)藝術消費同知識消費一樣更注重“講解”,而內容為決策帶來了信任背書:用戶在接觸到了新鮮有趣的內容之后,收獲了關于藝術普及的知識,自然而然會對“意外藝術”這一平臺產生信任感,而基于信任感產生的消費決策也就更順理成章了。
4)走快銷策略(饑餓營銷),讓藝術品價值更彌足珍貴,以此來刺激消費:這在前期可以為平臺帶來良好的關注度和話題度。但如果要走長遠的內容電商道路,只靠饑餓營銷是遠遠不夠的,平臺還必須在提高轉化度以及用戶粘性上下功夫。
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文化娛樂潛在需求被激發。現在藝術市場每年都有25%以上的新增買家,中產階級也開始慢慢接觸許多與藝術相關的形式。意外藝術提供的思路在于:有很多人以為意外藝術做的只是簡單的藝術普及,其實不然。他們更多是希望借由藝術普及把握住藝術消費市場的增量入口,通過聚攏增量市場的年輕人群來擴展未來的商業化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