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日記體的書,很適合睡前零零散散的讀。百篇短文,讀到哪里,總覺得心中共鳴聲不斷。就好像那些文字,早就在身邊,只等著我看到它,那是一種對內心身處存在事物的喚醒。
很多練習過寫作的人都能有這樣的感受,在該精確的地方尋求一句精確的話,在該模糊的地方尋求一句模糊的話,讓一切各行其是是件難事,和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一樣不容易。所以作為寫字者,我十分敬佩作者對抽象感受的想象力、精妙的表述以及源源不斷的充沛情感。
書中的“我”沒有個性,變色龍般隨處藏匿,他揭露人性的深層悲哀,一種生命無意義的虛無感。這種虛無感,很符合那句,逃得過對酒當歌的夜,躲不過四下無人的街。
很多事物,稍想一些,便失去了本來的樣子。人可以懷疑,也可以對懷疑懷疑。但由于思維方式不同,知識水平不同,真實和虛假也是隨人主觀而定。
有些人覺得自己是那樣的人,另一些人會覺得即使是自己認知的自己,也未必是真的。有些人覺得記憶是停留在那里不會改變的,另一些人會覺得人每回憶一次,都會添加現今的一些情愫,所以每次回憶都是對記憶的篡改。各種各樣的說法,無窮無盡。又能證明誰真誰假?
說到底,我很羨慕一種人,他們能隨著生活軌跡無意識與世界融合,自身完整到感受不到自我。這么說,可能很多人會懷疑。但其實,放眼看看一些老幾輩的人,很容易就會看見。
你問他們該如何學會生活,很少有人能答得出來。如果說,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為三種境界。他們中的很多人,大概連第一種也沒跨過去,但他們又確確實實在做著,以驚人的行動力,并且不知道自己平實到偉大。這大概就是葉芝說的,人可以體現真理,但是他無法明白真理。
我們這一代人,幸運的在于大多數可以順利活下來。不幸在于,未必活得好。當人知道的更寬泛,想的更深入,選擇撲面而來時,看到的失去也更多,生活更加惶然。
現在很多人覺得文藝青年,很作,很矯情。很多文藝青年們又會覺得,說那些的人很庸俗,很粗鄙。但坦白的說,人若生活,還是不要單單處在看到與實體不同的那一面。看到流水憂傷,看到天空憂傷,旅行會強加很多意義,就連吃到好吃的,也要回憶一番過去,那在生活中才是最尷尬最無力的,說到底是另一種浮躁。知識和道理在未真正體驗的時候,都是來如流水,逝如風的東西,稱不上是智慧。
我所能想到生活最好的樣子,是一切如其所見,我能感知到它背后的東西,我也知道自己知道了,但無論喜憂的,都能享受此時此刻。能看到生活中小而確定的幸福,又能承受起沉重的悲哀。在開心的時刻開心,惶然的時刻惶然,盡量客觀的看待自己和世界。軟弱和堅強都沒那么重要,也不需要強裝,只是不要同情自己欺騙自己就好,那會倒在比地面還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