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穴是指十四經脈中具有特殊治療作用的穴位而言。由于其分布區域和主治功能的不同,故有不同的名稱和含義。常用的特定穴有軀干部的俞穴、募穴,四肢部的五輸穴、下合穴、原穴、絡穴、郄穴以及各經之間的八會穴、八脈交會穴和交會穴等。這些穴位在針灸臨床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故有必要掌握它們的應用特點和規律。
1
俞穴和募穴
俞穴是臟腑經氣輸注于背部的一組特定穴位。位于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挾脊相去三寸所”,即正中旁開一寸半。其上下排列與臟腑位置的高低順序基本一致,也就是每個俞穴皆與其代表的臟腑大體相對應。張介賓說:“五臟居于腹中,其脈氣俱出于背之足太陽經,是為五臟之俞”。當臟腑發生病變時,俞穴通過按壓等檢查,可以發現壓痛點,皮下組織異常以及皮膚導電量改變等。早在《靈樞·背腧》中有類同的記載:“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同時,在十二經標本中,五臟經脈的標部,也差不多均在背部,所以俞穴對人體的影響很大,可以用于治療一切臟腑及其相應器官的疾患。
募穴是臟腑經氣聚合于腹部的一組特定穴位。除肺、肝、膽三經之外,其它經脈的募穴都不在本經上。由于募穴都與俞穴相對應,距離臟腑的部位更接近,所以臟腑有病亦多反應于募穴,同樣可以用于治療一切臟腑及其相應器官的疾患。
根據《難經·第六十七難》:“陰病行陽,陽病行陰”的理論,多數針灸家主張“從陽引陰,從陰引陽”的治療方法,即陽性病(急性病、腑病)多取募穴;陰性病(慢性病、臟病)多取俞穴。但是也有例外與補充,《針灸聚英》則主張急性病多取俞穴;慢性病多取募穴。《東垣針法》則主張實證多取俞穴;虛證多取募穴。
俞穴與募穴前后相對,關系非常密切,滑伯仁曾說:“陰陽經絡,氣相交貫,臟腑腹背,氣相通應”,指出臟腑與俞穴、募穴經氣相通,病邪侵襲臟腑,俞穴、募穴均可出現異常反應,并可在其相應部位上施行治療。俞穴和募穴可以單用,也可以配伍運用,配伍運用稱俞募配穴法。(見表1)
表1俞、募穴表
2
五輸穴和下合穴
五輸穴是肘膝以下,包括井、滎、輸、經、合五類一組的特定穴位。出于《靈樞·本輸》。這是古人將經氣的運行用自然界流水的動向作比喻,即由小到大,由淺入深。《靈樞·九針十二原》說:“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凡廿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腧也”。所謂“井”為地下水源,形容脈氣淺小,其穴多位于四肢爪甲之側;“滎”為水成小流,形容脈氣稍大,其穴多位于指(趾)掌(跖)部;“輸”、“經”為水流運轉、通行,形容脈氣漸盛,其穴多位于腕踝附近及臂脛部;“合”為水流匯合,形容脈氣深大,其穴多位肘膝關節附近。井、滎、輸、經、合諸穴皆在手足,而不過肘膝,因為肘膝為四關,四關乃關節之處,系周身三百六十五節氣之所過,對治療臟腑病癥有著重要的作用,故十二經之要穴皆不離開于手足。
歷代對五輸穴的運用都很重視,《靈樞·本輸》強調:“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脈之所終始,絡脈之所別處,五輸之所留止……”。《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病在臟者,取之井;病變于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病變于音者,取之經;絡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合”。《難經·第六十八難》補充說:“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輸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說明五輸穴在臨床主治上各有其重點。隨著臨床經驗的積累,五輸穴治療作用的范圍有所擴大,更具有明顯的相對特異性。如少商治喉痹,太淵治無脈癥,尺澤治喘咳,間使治瘧疾,太沖降血壓,陰陵泉治尿路感染,足三里治胃腸炎,支溝治便秘,復溜治汗癥,委中治腰痛,曲池能退燒,少澤能通乳,至陰能轉胎等。
另外,古人還采用五輸穴配屬五行,并按五行生克關系及“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原則,施以相應的補瀉手法,用以治療臟腑疾患。五輸穴配屬五行,陰經井、滎、輸、經、合的次序為木、火、土、金、水;陽經井、滎、輸、金、合的次序為金、水、木、火、土。根據五行相生關系,各經均有一個母穴和一個子穴。例如肺經屬金,金之母為土,其母穴即為土性的太淵,金之子為水,其子穴即為水性的尺澤。母穴有補的作用,主治該經虛證;子穴有瀉的作用,主治該經實證。這即是“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意思。運用這種方法,應首先辨別病在何經、何臟(腑),病的性質屬虛、屬實,然后根據“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原則取穴治療。具體運用時有本經取穴和異經取穴兩種。
1、本經取穴:如肺經虛證,可取本經的母穴太淵(太淵屬土,土能生金,故為母穴),并用補法;肺經實證,可取本經的子穴尺澤(尺澤屬水,金能生水,故為子穴),并用瀉法。
2、異經取穴:這是結合臟腑五行關系而產生的。如肺經虛證,可取異經脾經(脾是肺之母)的土穴太白(脾屬土,肺屬金,土能生金),并用補法;肺經實證,可取異經腎經(腎是肺之子)的水穴陰谷(腎屬水,肺屬金,金能生水),并用瀉法。余此類推。
下合穴是指六腑在足三陽經的一組特定穴位。《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說:“滎輸治外經,合治內腑”。治療六腑病的合穴,又以足三陽經的合穴為主。胃、膀胱、膽出于足三陽經,而大腸、小腸、三焦雖然上合于手三陽經,同時也出于足三陽經。如《靈樞·本輸》說:“六腑皆出足之三陽,上合于手者也”。這是因為六腑位于腹部,與足三陽的關系密切,所以在足三陽經上各有其合穴。《靈樞·本輸》又說:“大腸、小腸皆屬于胃”,胃合于足三里,大腸合于上巨虛,小腸合于下巨虛,說明其生理功能是上下相承的。膀胱合于委中,三焦合于委陽,都屬于足太陽膀胱經,是由于三焦水道,出屬膀胱的關系。膽合于陽陵泉。以上即治療六腑病的下合穴,或稱為“腑病合輸”。(見表2,表3)
表2陰經五輸穴表
表3陽經五輸穴表
3
原穴和絡穴
原穴是臟腑原氣所經過和留止的一組特定的穴位。首載于《靈樞·九針十二原》及《靈樞·本輸》。多分布在腕踝關節附近。《難經·第六十六難》闡述原穴的意義說:“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于五臟六腑,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這段引文是從原穴聯系到原氣,原氣通過三焦散布于外。其所留止的部位就稱為原穴。《靈樞·九針十二原》說:“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十二原出于四關,四關主治臟腑”。指出原穴對臟腑疾病具有診斷和治療的作用。原穴的主治特點在于既可補虛,又可瀉實,因針刺原穴可使三焦之氣通達,從而發揮衛護正氣,抵御外邪的作用。
陰經的原穴,即五輸穴中的輸穴代替原穴,陽經則于輸穴之外另有原穴。《難經·第六十二難》“腑者陽也,三焦行于諸陽,故置一腧,名曰原,所以腑有六者,亦與三焦共一氣也”。還由于三焦原氣行于外,陽經脈氣盛長,故于輸穴之外另有原穴。
絡穴是十五大絡由經脈別出的一組特定穴位。首載《靈樞·經脈》。全身十二經脈及任、督脈各有大絡一條,加上脾經另有一條大絡,共有十五大絡,因此也有十五絡穴,都分布在四肢部。其主要作用是溝通表里兩經,加強其間聯系,所以絡穴可以治療表里兩經之病癥。如《針經指南》云:“絡穴正在兩經之間,……若刺絡穴,表里皆治”。凡因氣逆血絡的實證,皆可用刺絡出血之法瀉之。原穴和絡穴可以單用,也可以配伍運用,配伍運用稱原絡配穴法。古人稱為“主客”配穴。這是根據臟腑表里經絡先病與后病中運用的,先病者為主則取其原穴;后穴者為客則取其絡穴。例如:手太陰肺經病證,取其本經原穴太淵,再取其相互表里經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偏歷。(見表4)
表4原穴、絡穴表
附:任脈絡穴:鳩尾(任15);督脈絡穴:長強(督1);
脾之大絡:大包(脾21)
4
郄穴
郄穴是經氣深集的一組特定穴位。首載于《甲乙經》。由于十二經脈的原氣皆出于四關,所以郄穴也都在四肢,是經脈和絡脈在深部連接之處。除十二正經各有一個郄穴之外,奇經八脈中的陰維、陽維、陰蹺、陽蹺四脈也各有一個郄穴,總稱十六郄穴。郄穴對本經所屬臟腑的急性病癥治療效果較好。尤其是急性痛癥和出血癥。陽經郄穴多用于治療氣形兩傷病癥。即治療急性腫痛的病癥;陰經郄穴多用于治療血癥。(見表5)
表5郄穴表
5
八會穴
八會穴是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等八個經氣聚會的一組特定穴位。《難經·第四十五難》說:“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也”。雖然八會穴以治熱病為主,但在臨床上,凡屬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的病變,均可取其經氣聚會的會穴。(見表6)
表6八會穴表
6
八脈交會穴
八脈交會穴是四肢通于奇經八脈的一組特定的穴位。首見于竇漢卿的著作中,是靈龜八法施術的基礎,故名“八法穴”,又名“八脈交會穴”。奇經八脈雖然并不全部循行四肢,但由于經脈交會的關系,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在四肢部有八個輸穴相通。脾經的公孫通沖脈,心包經的內關通陰維脈,兩脈合于心、胸、胃;小腸經的后溪通督脈,膀胱經的申脈通陽蹺脈,兩脈合于頸項、肩背、內眥;膽經的臨泣通帶脈,三焦經的外關通陽維脈,兩脈合于耳后、頸、外眥;肺經的列缺通任脈,腎經的照海通陰蹺脈,兩脈合于喉、胸、肺。這四組穴位臨床應用較為廣泛,能治療有關奇經八脈和其它有關的病癥。一般后溪、申脈、外關、足臨泣偏于治療在表的經絡病;內關、公孫、列缺、照海偏于治療在里的臟腑病。李梴說:“八法者,奇經八脈之要,乃十二經之大會也”。又說:“周身三百六十六穴,統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統于八穴”。(見表7)
表7八脈交會穴表
7
交會穴
交會穴是兩經或多經在同一個平面上相交會所形成的穴點,稱為交會穴。其中主要的一經稱為本經,相交會的經就稱為鄰經。據統計全身約有交會穴近百個,這些交會穴不但能治療本經的病癥,同時還能治療與其相交會經脈的病癥。例如:足太陰脾經的三陰交為足三陰之會,可以主治肝、脾、腎三經的病癥;督脈的大椎是手足三陽之會,所以對陽盛或陽虛諸證都可以用不同手法在此穴上治療;下腹部的關元、中極是任脈的穴位,而這兩穴又是任脈與足三陰經的交會穴,所以足三陰經并能主治關于這一方面的病癥。由于經脈的這種互相交錯,互通經氣的特性,故在臨床上有些病癥施用繆刺或巨刺時,可以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在無病的鍵側施治。也同樣收到良好的效果,這就不難看出交會穴在臨床上的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