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普通讀者
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80周年,想象中的關于魯迅的朋友圈刷屏并沒有出現。畢竟,八卦和輕飄飄的人生感悟才是現在的主流,紀念魯迅不是一件時髦的事情。
那兩天我正在紛亂中,努力想恢復推送,準備了不少關于魯迅先生的資料,但文章最終沒按時寫出來。到今天終于緩過一口氣,從魯迅先生的這個國學書單入手,先推送一篇文章,隨后,想聊幾本與魯迅先生有關的書。
少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
1925年,《京報副刊》征集“青年必讀書”書目,策劃此次活動的是剛到《京報》編副刊不久的孫伏園,作為孫伏園的老師,魯迅應邀參與。
胡適、梁啟超、周作人、徐志摩等人先后給出自己推薦的“青年必讀書”,其中,胡適甚至開出了200多本書的書目,不久之后,魯迅驚人的答卷也刊登出來。說“驚人”,是因為他交了白卷,一本書都不推薦,還撂了句狠話——“少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
這份白卷,招致很多批評。有人說魯迅偏激“淺薄無知識”“大膽武斷”,有人說魯迅“自己不懂中國書,不能說中國書都不好”,也有了解魯迅根底的人,只說魯迅“讀中國書非常的多”,卻不讓青年去讀,是“冤枉了中國書”。
對“偏激”的批評,其實不值得評論,中國從來不缺少“很像貓,折中、公允、調和、平正之狀可掬”者,而說魯迅“淺薄無知識”的,就是完全不了解魯迅的根底了。曹聚仁的《魯迅評傳》里記載的魯迅的讀書情況,只在“三味書屋時期,魯迅已經把十一經讀完了”,這還不算魯迅在日本時期,從章太炎問學。
語出驚人,事涉蹊蹺,所論者眾,此事遂成公案,但魯迅對中國書——國學內容的態度,真的是反對的嗎?答案很清楚,他自己是讀中國書的,而且讀得還不錯。那么,魯迅是不是堅決不給人開這種書單呢?也不是,在“青年必讀書”一事幾年后,魯迅私底下開出了一份很好的關于中國書的書單。
給許世瑛開書單
許世瑛是誰?許壽裳的兒子。許壽裳是誰?魯迅的鄉黨,幾十年的朋友。
這個“書單”故事,記錄在許壽裳的《魯迅回憶錄》里。許壽裳說,他們家鄉的風俗,孩子啟蒙讀書前,要找一位品學兼優的先生開蒙,教他認方塊字,并替他寫上姓名。許世瑛5歲,開蒙,請的就是魯迅。魯迅教他認了“天”“人”二字,又為他題寫了姓名。按規矩講,魯迅算是許世瑛的蒙師,磕過頭,拜過師了,但凡磕過了頭,大抵都是能學到真東西的。
1930年,許世瑛考上清華大學化學系,后又轉入中國文學系。入門讀書,首請于蒙師、故交,這樣的關系,魯迅無法推脫,就有了這樣一份書單。
書單中列有中國古籍12種,細細對照分辨,其中頗有些味道。老王在學校讀書的時候,盡了全力,把這12種書都找來翻過,略知道其中一點意思。
魯迅的私人國學書單
介紹:此書是收錄1150位唐代詩人詩作,又輯錄了與詩相關的事跡與品評,算詩歌集,又有詩話的影子,《四庫全書》將其歸入“詩文評”之列。
簡評:唐詩不可不讀,但魯迅獨列此書,因為不能只去讀詩,還要知道作詩歌背景和其他名家對此詩的評價,遂能得到一個全面的認識和了解。
介紹:此書輯錄唐五代詩人397人的簡要評傳,作者辛文房是元代的西域人,醉心唐詩,遂作此書,所用材料多采自史書、筆記,頗多一手資料,兼有詩文評之功效,其中以“才子”命名唐代詩人,頗有深意。
簡評:魯迅開列此書,最能與《唐詩紀事》相配合而讀,誦讀詩歌,了解本事與品評,再配合對詩人基本資料的掌握,才是對一首詩歌全面的認識,對一位詩人綜合的了解。
介紹:此書是大型古文總集,是收錄唐以前文最全面的一部總集。收錄作者3497人,每人均附有小傳,此一書,即囊括漢民族唐以前歷史、文學、宗教、語言諸多內容。
簡評:魯迅列此書,大約是要求許世瑛通過此書,對唐以前文的概貌有個簡單了解,而想要達成這個目的,也只有此書可以有此功效。魯迅給此書寫了簡評——其中零碎不全之文甚多,可不看。由此看,列這本書,僅是作為一個概貌的了解了。
介紹:這是一本漢代至隋代的詩歌總集。丁福保編纂此書,意欲使其與《全唐詩》相接續,形成一種詩歌傳統上的統序關系。
簡評:魯迅推介此書,應該還是要讓許世瑛有一種概貌式的了解,畢竟一個學習國學的學生,對自己所需要學習的對象,需要有一個全面、綜合的了解。
介紹:此書起自西漢劉邦,結束于清道光二十三年,書中共涉及收集中國歷史名人數千人,以年表的形式,分紀年、時事、人物三項,對歷代國號、年號、政治、經濟、文化等重要事件都有涉獵。
簡評:我花了很久,才能揣測出些許魯迅推薦此書的意義。周氏兄弟二人,學問上都很服膺章學誠,《文史通義》是他們兄弟二人喜讀之書。章氏治史,在年譜上下了絕大的功夫,這是影響魯迅和周作人很深的一處。關于史學,胡適也認為,年譜之學是中國史學的一大進步。了解中國的學問,必須從史學入手,而中國歷史漫長,典籍繁多,從年譜入手,對歷史沿革、人事變遷有一個統括的認識,無論談事、談人、談詩,都能把作品對應到相關歷史時代、背景和事件中去,這才是知人論世、因事說人,不虛妄、不清談,做學問的路數即在其中,這大概是魯迅的用心所在了。
介紹:此書是一部雜說考據的考據文集,內容涉獵極廣,算得上是文學史料集。本書收錄大量古籍資料,征引豐富,還有不少精妙的議論,其中對很多古籍的考辨、校訂非常詳盡。書中詩文典故、詞曲名稱、小說分類的內容,都頗有研究價值。
簡評:考據是中國學術的根基,這是魯迅在私塾中和章太炎處所受的教育。本書作者胡應麟長于考據,在明代心學肆虐的環境下,讀書唯實,考據辨偽,人稱“讀書種子”,推薦此書給許世瑛,應該有為其立讀書、治學規范的意思。同時,此書是魯迅非??粗氐囊徊繒?,書中有很多關于小說的資料,魯迅在寫作《中國小說史略》時,對此書征引頗多,也算是魯迅心愛的一本書。
介紹:這算是一本故事集,一本記錄魏晉名士逸聞趣事和玄言清談的故事集,也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中國最早的文言志人小說集。
簡評:魯迅心追魏晉,是眾所周知的,劉半農曾經送魯迅對聯:托尼學說,魏晉文章。魯迅欣然領受,他對魏晉文學和魏晉文人的熱愛,有研究所涉的緣故,更有性格投契的因素。同時,《中國小說史略》又是他一生得意的學術成就,這又是一部志人小說集。自己所好,必珍愛之,在給學生介紹時,列入此書,一點兒都不意外。
介紹:此書又是一本文言小說集。大量記載了唐代詩人的逸聞軼事,且大多都是正史沒有收錄的故事。書中涉獵唐代貢舉制度、科舉軼事,描寫詳細生動,從中可以窺見唐代文人的風貌。
簡評:魯迅為此書寫了簡評“唐文人取科名之狀態”,算作他推薦此書的用意,科舉于唐代文人、文化之影響深刻,不了解科場之事,談論唐代文學、文化,也是一大缺憾,這本書,可以與《唐詩紀事》《唐才子傳》相配合來看。
魯迅和周作人兄弟倆接受了大量傳奇、筆記小說的知識,雖然他們也是受正規私塾教育啟蒙,但這些“異端”的內容,對他們思想的影響還是非常深遠,愿意給學生介紹這些書,也在情理之中。
介紹:此書是一本道教經典,內篇主要講神仙方藥、鬼神變化、養生延年,外篇則記錄了不少社會故事,討論人間得失,臧否人物,談休養生息之法。
簡評:魯迅推薦此書,肯定不是為了讓許世瑛對道教神仙法術有所了解,他寫簡評道:“內論及晉末社會狀態?!笨梢?,魯迅是把這本書當作一本了解社會世情的史料之書推薦給許世瑛的。時代仍然在魏晉時期,魯迅無法遏制自己對魏晉的熱愛。這本書中內容,配合《世說新語》等書,應該對魏晉時期世風、士風與民俗有充分的認識。
介紹:此書是漢代思想家王充的文集。書中內容,對當時已經成為皇家學說的儒家學說頗多批判,是對儒家學說的一種反叛。董仲舒把“天人感應”引入儒學,給儒學披上神秘主義外衣,王充作此書,對神秘主義的讖緯學說有獨到批評。
簡評:魯迅喜歡王充,是非常明顯的,王充是他的同鄉,他的思想又是深刻、尖銳的,魯迅以這些思想為養分,長成封建宗法社會的逆子,紳士階級的貳臣,一點都不意外,而在為學生推薦必讀書時,自然愿意學生能擁有這樣的思想資源,他也視此書為古籍必讀書。
介紹:這又是一本以人物為主要記述對象的筆記小說,作者王晫仿《世說新語》,錄清初文士400余人逸聞趣事,每一條目下,注明條目中人物生平大略。
簡評:既然介紹了那么多筆記小說,就索性一推到底,對這樣一本介紹清代人物的筆記小說,魯迅也沒有放過,以人物故事為核心,配以社會世情的了解,魯迅一步步為許世瑛這個開蒙弟子,營造了一個完整的必讀書體系,讀過這些書,對中國古代幾個重要歷史時期的文學作品、歷史背景、世風世情就都有了充分的理解和認識。
老王私自揣測,魯迅的目光,還是在文學之外的人上,關注人性的深邃與復雜,引導許世瑛,在閱讀中國古代典籍、了解中國社會時,時時刻刻不要忘記通過對人和人的故事的了解,探尋人性之變化,明晰文學背后人的內心世界的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