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海峰老師的贈書,利用上下班地鐵上的時間閱讀完了。
大學時候聽過一個講座,演講的嘉賓說“對于一個作者(或者贈書給你的人)的最大尊重,就是仔細閱讀他的作品,然后把你的感悟寫出來告訴作者”。
對于這點,多年來我一直深以為然,所以想把閱讀辛阿姨著作后的一些心得與你共享。期待某天不止和你分享感受,還有改變。
很顯然,這不是一本可以大熱暢銷的書籍,它主要描述了一個普通勞動者12年的義工生涯(盡管作者的孩子已經是一個培訓業界知名的大咖,但這也不足以拉動本書的銷量)。
閱讀的書多了之后,養成帶著問題閱讀的習慣(或者說很多成年人的閱讀是功利的,具有極強的目標性),我所好奇的問題大概有:
當李海峰還是小李或者峰仔,沒有成為培訓大咖的時候,他在做什么?
小李(峰仔)是怎么成為培訓大咖的?
家庭環境對于海峰老師的成長有哪些影響?
成為名師之后(貌似在家時間很少),怎么平衡工作和家庭?
閱讀完畢之后,這些我事先設想的問題貌似可以看到一些影子和脈絡,以下是一些感受:
一 海峰老師真年輕,1979年才出生;
? ? 由于成名多年,一直以為他四十大幾接近知天命之年,沒想到都還沒有步入不惑之年;
二 影響我們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于事件的態度;
? ? 中年喪夫,這對于一個家庭來說是天大的悲痛,然而,這個悲痛非但沒有擊垮這個家庭,一定程度上還讓辛阿姨的人生境界發生了“躍遷”。
三 助人者,人恒助之,天恒助之;
? 辛阿姨加入義工組織,兒子想法是“媽媽要開心要健康還要盡快融入新環境”,媽媽的想法是“起初只是想幫幫有需要的人,多了解一些深圳”,估計娘倆都沒有想到一做就是12年(現在是2018年,即將14年了)。
辛阿姨的義工生涯無疑是豐富多彩的,社區、福利院、敬老院、奧運安保、為災區募捐、關愛智障兒童……
剛開始的時候,或許一定程度上她是為了打發相對無聊的退休時光。但是,隨著義工工作的深入,她深陷其中,找到了快樂和價值。
套用馬斯洛老先生的理論,起初,辛阿姨屬于歸屬需求(到了新的城市新的小區,尋求朋友,讓退休生活更加有趣),在做義工的過程中,辛阿姨的需求上升到了自我實現的階段,她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實現了自我價值的升華,找尋到了屬于她的人生的意義。
四 相由心生
書中有不少辛阿姨的照片,看不出來這是一個60來歲的人。相由心生,一位常年以幫助他人為己任的人,內心一定很少焦慮、失落以及恐懼等負面情緒。少了負面情緒,多了正面積極的力量,面相定然是青春陽光的。
五 幸福是可以自己操控的
在視頻上,聽過海峰老師類似的話(大意):幸福與否,靠的是能力而不是運氣。母子倆的話意思差不多,不知道是媽媽影響了兒子還是兒子影響了媽媽。
六 學習是持續一生的過程
辛阿姨的書并非兒子代筆,而是自己一個字一個字碼出來。書中有提到,她會在QQ上分享自己做義工的感受;義工組織通過QQ群溝通交流,推動工作的開展。毫不意外,無論是文章的書寫還是網絡的使用,對于一位中年阿姨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合上書本,腦海中基本有了辛阿姨十二年義工生涯的輪廓,這是由無數個“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故事構成的人生。
海峰老師的兩句話也很好地詮釋了媽媽的書籍以及人生——“用生命影響生命”,“與其尋求溫暖,不如成為燈塔”!
也許,若干年后,辛阿姨會套用兒子的書名來寫下自己的第二部作品《成為義工的道路上,并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