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當成為一名助教時,我經常會聽到這句話,“從這件事,你又看到你什么呢?”教練對助教常用,助教對助教常用,助教對學員常用,學員對學員常用。
? ? ? 或許這是引導的一種方式。
? ? ? 當第一次被問到:從這件事,你又看到你什么呢?我會想:我看到我什么?我會告訴對方,我看到我什么,對方往往會搖搖頭,不是,再想想。好吧,我再想,再說。不是,你再想想。好吧,我再想,再說。不是,你再想想。循環N次,我的回答便不再是追尋自己內心去問:我看到我什么?而是去猜測你要的是什么答案。我知道,只有我回答出你要的答案時,你才會說,對了,這就是你。可事實是,從這件事上,你看到的我,是否帶有你的固有思維?你的固有思維是否框住了你的眼界?而你在不停的詢問:你又看到你什么的時候?是否想過,你又看到你什么這句話中的第一個“你”,事實是“我”,我又看到你什么呢?你里的“小我”是否在詢問的過程中不斷的放大?
? ? ? 在帶學員初期,我常常對學員用這句話:從這件事上,你又看到你什么呢?起初我覺得很好用,簡單易學,不用過我的腦子,因為就每件事對每個人,問你又看到你什么時,總會有答案扔過來,并且有時這個答案還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漸漸發現,學員說的不過是自私、傲慢、自我、狂妄、自大、不負責等等形容詞,很多時候是他猜測到我心里的答案是這個,給了一個他以為我的要的答案,而我也以為他回答出來就會認識到自身的問題,但事實是,回答答案與真正認識相差十萬八千里。其實這些詞本身就是人類的弱點,用在誰身上就可以的。看到與不看到,結果都是他在走LP期間和走完LP基本上還是會具備這些人性的弱點。那不斷的提醒他,你又看到你什么和不提醒你又看到你什么,是為做而做,而是可以換一種方式,引導對方更深刻的認識到,如果立志去修正這些,對未來會有什么改變?或引導他去做一些能修正存在的性格缺陷的事情,讓行為發生直至影響修正他的性格缺陷,而不是只是泛泛的問,你又看到你什么呢?
? ? ? 事實證明:一味的問這句話,大多時候是很無力、空洞的,在問這句話時,詢問的人如果有一顆謙卑、平等的心還好,但如果這句話從一顆傲慢、狂妄的心的嘴里出來,就變成了審問,質問,那得到的往往將會是一個反面的效果,因為你在問別人的過程中,對方已經把你那顆心一覽無余,他嘴上沒有說,但心里已經不斷的的問,當下你又看到你自己什么呢?有著助教的身份壓著,對方不敢言語,你管得了他的心嗎?他離開你百米遠后,又會怎么說道你呢?當他內心對你本人產生了強烈的抵觸感,自然也就沒辦法因為你的提醒去觀照他的那顆心了。那這是你要的結果嗎?
? ? ? 人和人是不一樣的,當你習慣性的問他人:你又看到你什么的時候,走的是套路,套路多了,把自己套住了。
? ? ? 因材施教,因人而異,每個人能接收的量和法不一樣,一句話走天下注定是行不通的。
? ? ?請習慣性說:你又看到你什么的親們,在這句話開口之前,請先觀照你的心是俯視的還是平等的,如果是俯視的,請先心態調整一下,調整好后,再請先想想,用什么樣話語更能觸動到對方,我們的目的是幫助對方更清楚的認識自己,A點到B點,目標一個,方法無窮,不要把自己套死,用多一些心就會有多一些方法,如果方法不夠多,那就多請教有方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