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象牙塔步入社會,雖然宅,懶,窮,但我也多少去過一些地方。省內(nèi)的珠海,東莞,湛江,深圳,省外的桂林,鳳凰古城,張家界,石家莊,杭州,烏鎮(zhèn),北京,還有最近的泰國。我是個喜歡想東想西的人,旅行時,見過各種不同的風景,經(jīng)歷各種不同的事,當我在路上時,我在想什么?
01
開始思索 “差異”這個詞,旅行的意義,或許在于看過不同的世界,包容差異,理解不同。
作為一個孤陋寡聞的土鱉,每到一個地方,都忍不住贊嘆當?shù)氐纳衿婢坝^。
去桂林,驚艷于桂林山水的瑰麗,果然“桂林山水甲天下”名不虛傳;去張家界,感慨群山之筆直陡峭,直入云霄;去杭州,烏鎮(zhèn),沉迷于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意江南……
見過不同的景,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原來,山河也有這么多種形態(tài),小家碧玉的溫婉,大家閨秀的豪邁,城市也有不同的風貌,都市的繁華熱鬧,郊區(qū)的僻靜深遠……
而除了風景,更多的是感受另一個城市的文化差異。
習慣了廣州的快節(jié)奏,做什么都講速度、效率,我明顯感到杭州,泰國的生活節(jié)奏之慢。
在杭州旅游,我入住青旅,買東西時一連問好幾個問題,店主總是慢悠悠地說,“一個個來,先弄完這個先”,泰國更是如此,即使不富裕,當?shù)厝艘廊徊患辈辉辍?/p>
我想,旅行的意義,不只在于增長見識, 更多的是換個視野看世界,見過不同的世界,才會包容差異,理解他人,因為人生不只有一種可能。
去的地方慢慢多了,開始喜歡上這種在路上探索的感覺,才理解為什么有那么多人愛旅行,為什么有那么多背包客。
有種說法是,父母不怎么認同你花錢旅游,將來有機會就帶父母一起旅行,帶他們一起看你眼中豐富的世界。
就像TripAdvisor貓途鷹的微電影里所說:
有時候不懂他選擇的人生,
是因為沒見過他所見的風景
啟程,去旅行
看看不同的世界
02
關(guān)于自我、認知:不要害怕犯錯,人生最難得是認識自己。
人,最難得是認識自我。
四月杭州旅游時,臨時起意,很想去蘇州,去汽車站買票,怎知那個站沒有去蘇州的票,要去另外一個比較遠的汽車站,我不想費時過去那邊,想著要不干脆多出點錢,坐私人大巴過去。。隨意問了一個賣票的人,就買票了。
等了一個鐘不說,開了好久,快六點多才到蘇州,且沒到客運站,中途就把我們幾個扔下車了。。
那天杭州蘇州來回奔波,回來青旅時已經(jīng)晚上十點了,第一次體驗了一把坐黑車的感覺,疲憊,挫敗,懊惱自己智商已下線。終于明白,為什么別人告誡我們不要理那些汽車站火車站拉客賣票的人。。真是花錢受罪,花錢買教訓。。
然后才明白,有些事,真的急不來。有些事,真的要事先計劃好。
我一直知道自己是個急性子,雖然性子偏靜,看起來很淡定。
我一直知道自己做事很隨性,總是沒有計劃,要么被推著走,要么臨時起意,說做就想馬上做到。
本來我沒覺得有什么。
但這次旅行讓我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太心急了。
也讓我意識到凡事不要太大意,出門要多留個心眼。
這是我一個人杭州之旅里最大的失誤吧。
我沒和其他人說起這個經(jīng)歷,如果我媽知道,一定會說一番,表示對我一個人出門不放心,但是有些事,真的要經(jīng)歷過才深刻明白。
大學時有位老師談及教育時說,“我們一直想扶著他走路,提醒他哪里有坑,別掉進去,但有些坑坑洼洼,真的要自己跌過才能體會。”
03
旅行最好的狀態(tài),是身體和靈魂都在路上;生活最好的狀態(tài),是用旅行的心態(tài)看世界。
前陣子八月底去了北京出差, 剛到北京的那天晚上,我和幾個同事趁著有點時間,搭地鐵逛了下南鑼鼓巷,逛了很多特色小店,中途幾天忙得每天睡三四個鐘,最后走那天上午,我們用兩個鐘匆匆逛了下故宮,拍了些照,摸了下城墻,也算是來過皇城腳下了。
剛工作時,看著身邊的同事出差,飛來飛去,羨慕不已。直到去年,工作滿一年時,我也終于被派去石家莊出差,然而在活動現(xiàn)場跑上跑下,沒來得及仔細看看石家莊,就回去了。這次到北京出差,事情更多,壓力更大。
出差時,多是繃緊了弦忙于工作,能有一點時間出去逛都覺得賺到了一樣。
那時候想,出差和旅游真的完全不一樣。真想有一天完成工作后輕松地逛下。
那時想著旅游時,一定要好好玩他一番,把工作看書什么的都丟在一邊。
而泰國六天五夜之旅,整天吃喝玩樂,又覺得有點空洞,好像總少了點什么。(真不是裝逼)
旅游時,帶了本書,在飛機上隨意翻看,入住酒店后同事問,“你旅游還買書啊”,我回,“自己帶的,在飛機上無聊嘛。”原本打算旅游每天看幾頁書的,但還是懶散成性,玩了一天后,直接癱在床上玩手機。然后在深夜里翻來覆去睡不著,看許多公號文,最后開始在手機上打字,將旅行的一些感觸寫下來。。或許是習慣了寫文,如果不是衣服有點多,背包放不下,我甚至都想把筆記本背過去,寫寫感觸什么的。
我們常說工作束縛身心,但也許,最好的狀態(tài),是勞逸結(jié)合,不是一味到處浪,是身體和靈魂都在路上。總有一些愛好,是你不做,就像少了點什么一樣不自在。咪蒙不就說過,“當我們做自己熱愛的事時,是忍不住要勤奮的啊。”
我羨慕那些出差能有一天時間欣賞當?shù)仫L景的人,(有半天也不錯,所以北京出差雖然辛苦,壓力大,但還是值得的),我也特別欣賞那些每天忙得飛起,但仍能抓住碎片時間,在候車室,在機場,在飛機上看書的人。
古語說得精辟,“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于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
一句常聽的話,“不讀書,去再多的地方,也只是個郵差。”
而旅行也并不是生活的常態(tài),大多數(shù)人,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生活最好的狀態(tài)是,以旅行的心態(tài)看世界。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勾起了多少人說走就走的憧憬。
“錢包那么小,誰也走不了”,打消了多少人辭職不干的念頭。
我們總覺得眼前的生活茍且,詩和遠方只屬于旅行,然而看世界,不只旅行這一種方式。同事Y說得好,“為什么大家都覺得旅行就是看世界,換個工作,換個新平臺,認識新同事也是看世界啊。”
是的,誠如旅行一樣,工作也是在做人,做事,與人打交道中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過程。當我一步步在職場摸索琢磨,怎么寫好一篇稿,怎么寫好一個方案,做好ppt,我慢慢明白同事和上司的話中之話時,慢慢學著溝通之道時,這不也是認識世界?
世界不只是人文景觀,還包括你在社會中的閱歷。
想了這么多,歸根結(jié)底,旅行,即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