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知乎上有個問題很火
你認為是什么造成了你現在的平庸?
有個印象很深的答案是這樣說的,一開始一群人跑步,你需要很努力才能跑出成績,后來隨著能力的提升,你可以很輕易就能拿到第一,后來慢慢的,你開始喜歡這種感覺,你不在乎最后的成績如何,只在乎怎么比旁邊的人跑得快一點點,再到后來,你已經離不開這種好的感覺了,你開始會挑選比賽,只選跑得贏的比賽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在小學初中是學霸,是老師很喜歡的好學生,等后來到重點高中重點大學之后,發現自己并沒有那么優秀,于是開始有負反饋,開始郁悶,開始郁郁不得志,于是慢慢平庸
那么究竟是什么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人生水平呢?
答案很簡單,你的人生水平取決于你的參考系,原來需要全力以赴才能勝利,現在隨便弄弄就可以取得成績,心理的驕傲戰勝了能力的提升,怕輸超過了想贏的欲望,因為輸是丟人的難受的,所以沒必要那么努力,或者干脆不參與,如果輸了還可以說是自己沒努力夠,也算是個不錯的安慰,好像自己隨便一努力就一定會改變
進一步來看,其實這個心理背后暗示了3個假設心理
1.你認為能力是固定的,比賽只是讓能力被人知道發現而已,所以對于這種心態的人來說,呆在自己的舒適區比經常嘗試挑戰自己更合適一些,因為暴露自己的水平,發現自己沒那么厲害其實是件很丟人的事情,于是就隨便做做,做得自己覺得差不多就夠了,固定性思維說的就是這樣
2.你認為自己只需要隨便一努力就可以超過很多人,然后自己努力的附加值或者說加速度遠遠超過其他人,自己之所以才這樣只是因為懶,做到80分只需要20%的努力就行了,自然不需要做到那么好,而且何必那么累呢,于是做的自己覺得差不多就夠了
3.你覺得感覺好比能力提升更重要,寧愿去享受贏的樂趣也不愿意去找對你有幫助但可能會很難受的比賽和訓練,所以感覺好才是你的目的,呆在舒適區顯得自己很厲害其實對你來說更重要
正是因為以上三種心理,大部分人都不太愿意那么拼,大部分都只是做的什么都差不多,對啊,差不多就行啦,于是平庸的也是大多數
但是不是可以說,做得差不多不變了就真的能一成不變呢?
其實不是!
大部分人都只是做得差不多,很可能就是社會的平均水平,但隨著年紀和薪酬的要求,本身差不多的標準就在被動的提高,以前是多少錢干多少事,現在可能是要做得更好才能拿到錢,因為老板都是喜歡超預期的,公司盈利的基礎就是以更便宜的價買到創造更多價值的人,所以只是隨便做做注定在一段時間后會被淘汰,不敢挑戰能力也不會變化,也遲早會被超過
更慘的是,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信息之間的聯通更加密切,人才被埋沒的幾率會越來越大,你不僅僅是超過你身邊的人這么簡單,很可能你要與互聯網上和您類似的同齡人或者比你小的人競爭,而且競爭以后只會更加激烈,很可能1%甚至0.1%的人才能獲得全部,同樣是打NBA,科比可以拿到至少5個鄧肯工資還高的收入
雷軍曾說過,互聯網時代成功的秘訣是:專注極致口碑快,現在想想其實就是在最快的時間內在一個細分領域做到最好
做得好本質上是為了鍛煉挑戰自己的能力,成長型思維會更好,看似選擇了不斷挑戰不斷丟人的方式,失去了表面的面子,實際上獲得了能力提升,而這才應該是真正的安全感
所以做的什么都差不多就只能擁有大部分平均該有的人生,而想實現改變人生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多做一點,做得好一點,比預想好的要好一些,這樣才有成功的可能
腦子很亂,歡迎拍磚,只是想寫寫自己的感受,希望能有所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