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白富美朋友跟我認真討論過錢的問題:
如果有個東西,孩子很想要,就是很貴很貴,怎么辦?
買下來,我心里會滴血。
不買呢,我又會很愧疚,覺得對不起孩子——
他會不會內心受傷?會不會因為家里條件不夠好而感到自卑?會不會鉆牛角尖覺得自己就是配不上那么貴的東西?會不會因此留下什么心理陰影?
我聽她說了這一大通,再默默想了一下她家里的那些房子·們。
艾瑪,頭一回感覺到有錢人也有普通人的煩惱呢。
就是可能她的煩惱比我的多了一兩個0。
作為一枚女屌絲,我當然更多的想過錢的問題。
但在有些方面,我一點也不吝嗇,比如我家寶寶坐搖搖車能夠無限續杯。
原因很簡單,搖搖車一次一塊錢,他就是坐上一個小時,也才20塊。
事實上,就算能夠無限續杯,他也從來沒有超過這個數字過。
如果這個錢我完全負擔得起,又不影響到別人,為什么不干脆滿足他?
而那些超出我的心理價位的,我會直接告訴他,很抱歉,這個我們買不起。
我知道對很多人來說,“買不起”這三個字,要說出口,很難。
曾經的我也是其中一員呀。
去逛街,看上一件衣服,試衣間走出來,照照鏡子,再被導購幾碗迷魂湯灌下肚,簡直就要高唱野百合也有春天~啊這件簡直跟我配一臉~
最后看看吊牌,傻眼,迅速召回所有下線的智商開始思索,怎樣才能厚著臉皮把話鋒一轉:其實,呃,我突然覺得這個好像不太適合寄幾哎。
哪里不適合?價格不適合唄。
對素不相識的人,都那么不容易說出口,對上自己親生的娃,就更難了。
簡直是對面子和里子的雙重暴擊。
我知道有很多人,因為說不出口這三個字,會選擇硬著頭皮買下來。
買下來之后呢?
每次你看到這件東西的時候,心里永遠會給它P一個大大的價簽掛上去,你會心疼,會忘記當初孩子看上它的原因,會不容許孩子胡來,覺得孩子這么干簡直就是糟蹋錢,會忍不住要上去干涉他,指責他,糾正他——
你在用這些舉動,告訴孩子當初沒有說出口的那句話,我,們,買,不,起。
還有一些人,他們把“買不起”打扮成另外一個樣子來說:
家里不是有差不多的東西嗎?今天說好了只買一件東西的,已經選好別的了;這個其實一點都不好,我們再看看別的,你看那一個就很不錯;你要是好好練鋼琴/考到多少分,下次就給你買……
看上去你是在跟孩子講道理,實際上你完全沒有準備跟孩子講道理。
你只希望他趕緊的接受這樣的借口,麻溜兒的跟你一起撤退。
免得逼你把真正想說的那句“買不起”說出口。
另外還有很多人,會選擇看到并尊重孩子的喜好,并趁機給娃來一場如何合理的滿足需求的體驗式教學:
這個東西確實很不錯,媽媽也覺得很有趣,但是我們這個月的預算不夠,你能不能和媽媽一起想想辦法,看我們怎樣才能有足夠的錢,把這個買回家?
我覺得這樣的父母已經屬于很可愛的人,但如果你能這樣講,說明這件東西的的價格還是屬于跳一下就能夠著的。
還有那些努力了也沒辦法的呢?這世界如此多姿多彩物產豐饒,咱們爸爸既不姓王也不姓馬,總歸會有碰到這樣情況的時候。
到那個時候,你能簡單直接,平和又明白的告訴孩子,我們買不起嗎?
孩子喜歡的東西,我買不起。
不知道你怎么想,反正我遇到這樣的情況時,心里會有很多愧疚感。
孩子越喜歡,眼神越不舍,我就越愧疚。
對有些人來說,愧疚感太沉重,自己沒有辦法承擔。
他們就把愧疚轉化成別的東西。
比如說憤怒,“你怎么這么不聽話?這么不懂事?這么虛榮?不知道爸爸媽媽為了你已經很辛苦了嗎?”
這樣的話一說出來,他們就成功的卸下了擔子——從指責自己變成了指責孩子,把愧疚感交給孩子,自己就輕松了。
反正孩子的心理能量弱,很難反抗著不跟父母配合玩這個游戲。
還有的找個借口繞一下,告訴孩子人要學會控制自己,要學會延遲滿足,要管理好自己的欲望——還要告訴孩子,我不給你買,是為了你好。
好,個,屁。
當然了,在這些過程中,有的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有的人只是潛意識的去這樣干了,前者是明目張膽的惡劣,后者是隱藏起來的惡劣。
都是惡劣。
為什么不能把自己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分開,都正視,都尊重,都包容呢?
首先,父母的愧疚感怎么辦?
我建議你,積極的去正視它。
拿我自己舉例來說,我一個草根階層,上千塊的我就要糾結,上萬塊的我就完全不考慮。
書,衣服,玩具,食物,如果在我能夠承受的范圍內,買下來,就是屬于他的物品,如何使用完全由他自己決定。
就算他買回來就丟到一邊,不看不穿不玩不吃,我不會肉疼,也就自然不會升起浪費可恥的念頭,要去耳提面命的教導他,以此平復自己的情緒。
我是個普通人,我們家是個普通家庭,但我想就算是大富之家,也會在經濟上有自己的限度。
所以,從物質上來說,完美的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是個美好愿望,但它實現不了。
既然做不到,為什么不真誠的面對自己,也真誠的面對孩子?
你的智商正常,孩子也不傻,他們精著呢,誰能迷惑得了誰?
買不起就是買不起,我會繼續努力,爭取給全家人更好的生活。但在此之前,我承認自己在經濟上的局限,坦然的面對這一點。
然后,孩子會因為買不起而受傷嗎?
并不會(我就要這么確定的下結論,不服你來咬我啊)。
如果你看到了他的需求,理解了他的遺憾,回應了他的失落,這樣的經歷就不會在他心里面留下什么陰影。
那么最后,問題來了,
如何委婉的向孩子表達“我買不起”,既不傷害孩子又能保全自己的自尊心呢?
列一個每月開支計劃(哪怕是比較粗略的),可以幫孩子更加清楚地明白愿望與實際情況之間的區別,比用“買不起”來搪塞更有說服力。
可以讓全家人坐在一起,大家輪流說自己特別渴望得到的東西,把它們列出來,排除那些不太切合實際的。然后每月劃出一筆錢,輪流幫大家實現愿望。
比如12月份,幫女兒買了雙冬靴,1月份就可以給媽媽買條羊毛圍巾,2月份就該讓爸爸得到一個“心儀已久”的電子產品。這樣的好處是,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得到獎賞的機會,而節約和等待并不會削減得到心儀已久的禮物時的興奮。
我們總有一種誤解,認為“孩子還小什么都不懂”,不適合坦然相待。
然而事實上,孩子并沒有那么脆弱,真相也并不會傷害人。任何年齡的孩子都很善于察言觀色。即使年幼的孩子會列上諸如:城堡、彩虹之列超不現實的禮物,但最終還是會在父母的解釋后放棄。所以說,對孩子進行金錢和責任教育,永遠不會太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