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看到一句話,“我只是一個頗為平庸無趣的普通人”。
每一句話都需要放在一定的語境中理解。說話者也許輕松自在,用這句話來幽自己一默;也許他的生活平靜平凡,用這句話來自嘲;也許他自信心不足,那這句話就是情緒灰暗低落的表達。
中國語言中“平庸”這個詞,看似平淡,實際上隱在的殺傷力極大,不知讓多少人焦慮難安。
人們年輕時害怕自己平庸,等到婚后有了孩子,就開始擔心自己的孩子平庸。
那么什么叫平庸?怎么才是不平庸?
誰來定義一個人是平庸還是不平庸?
你憑什么就認為自己是一個平庸的人?
誰把這種觀念輸入了你的內心?
每個人從出生,都在接收著外界給予的各種各樣的觀念,當然一開始最關鍵的是父母。孩子們從父母眼中來確認自己。
如果父母經常失望地批評,“你這個孩子怎么這么笨!”那這個孩子可能就會把自己定義為“笨”。
如果父母認為你這樣下去平庸難成大器,那你的心里可能就會被烙印上“平庸”兩個字。
有個名叫麗茲的女孩,被稱為“世界上最丑的女人”,因為她出生時患了罕見的疾病,導致天生零脂肪,每天吃60頓飯,依然像一具行走的骷髏。可是她直到上幼兒園,被別的孩子排斥、欺凌之前,都不知道自己和其他孩子不一樣,因為她的父母從來沒有對她說過,“你是個有病的、不正常的孩子”。
當然了,當一個人開始社會化,社會觀念就會開始影響他,就像麗茲開始被貼上“世界上最丑的女人”的標簽。
但是一個人可以選擇是否接受別人的觀念。你說我最丑,那是你的觀念,和我無關;即便我真的最丑,如果我并不這樣評價自己,不因為這個觀念而失去自信,那就表示我沒有被外在的觀念所左右。
麗茲現在成了一名全球知名的勵志演講師,用自己的故事激勵他人。
她沒有被外人給予的觀念所打擊、所左右。
那么,你又是如何認定自己就是“平庸”的呢?誰把這種觀念加之于你?如果你接受了這種觀念,那你就會自認為平庸,不再為自己感到自豪、欣喜。
《物種起源》的作者達爾文曾在自傳里說道:“所有的老師都認為我資質平庸,與聰明不沾邊。”
如果他受制于這種觀念,相信了這種觀念,也認為自己是個平庸之輩,也許進化論會由其他人發現并提出。
從多元智能的發展來看,在八大智能中,達爾文的自然觀察智能是他的突出優勢。也許他年少時與學習有關的其他智能并不突出,才導致老師們都認為他是個平庸的學生。
事實上,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最初提出多元智能的概念時,只發現了七大智能,最后這一項自然觀察智能,就是因為無法將達爾文歸類,才探索、發現了這一智能。
世上的每個生命,都帶著與生俱來的獨特優勢與無窮潛力,都可以探索、發現自身突出的多元智能類型。一旦找到自己的優勢,便可以煥發生命的自信,即便是像麗茲那樣身有重疾的人,也能夠將生命的光芒發揮到極致。
但在孩子早期的生命中,先是被格式化了的父母,用各種觀念去打擊和制約,如同將一棵老山參,拿刀削成了胡蘿卜;再后來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被各種力量和觀念不斷影響和左右。
就這樣慢慢地屈服于那些觀念,尤其是那些暗示“你不行”的觀念。自認為平庸,不過是眾多這類觀念中的一個。
很多人也許把平凡理解為平庸,事實上,平凡做人意味著對生命與未知的謙卑,根本不是“平庸”這種負面的評價與自我評價。
除非你同意,否則沒有誰能規定你這樣生活就是平庸。
所有的觀念,都需要拿到意識的陽光下仔細審視,否則連自己被暗示影響和制約都不知道。
世界上沒有平庸的人,只有受制于平庸的觀念而不自知的人。
請關注叢綠生涯規劃,作者致力于職業規劃與生涯教育,擅長職業動力與學習動力的提升與激發,清華大學工學博士,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研究生,上海交通大學科研專家,曾任中華書局上海聯絡部主任,《中華遺產》副主編。中國職業規劃師,國家生涯規劃師,婚姻家庭與親子教育指導師,生涯規劃、職場心理與青少年教育專欄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