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此文,感謝人生路上為我提供箴言,我以之為idol的良師益友!
人與人相識靠的是緣分。總有那么一些時刻,你足夠幸運遇到亦師亦友的人。
TA或者是你長輩中的一位,或者是你某個求學階段的老師,或者是明明同屆卻成熟穩重的同學,或者是工作場上正式或非正式的導師。
與他們相處的時候,被他們睿智而深刻的見地點醒,感慨如果能早些相識,人生境遇是否會有不同。
前段時間,有幸聽得清華經管學院寧向東教授的一個講座,他把人生重要的選擇關口,總結成“四個一”,分別是一件事,一片天,一招鮮和一把手。大意如下:
進入大學校門,要為自己人生找到一件事,值得花一輩子時間去做的、體現自身價值的事。在大學里除了掌握專業技能,最重要的就是這件事。
邁入職場到35歲左右,是職業發展的深耕期,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穩扎穩打,闖出一片天。
35歲以后,要培養所謂的核心競爭力,就是組織里除了你能做,其他人做不了的能力。
至40歲及以后,人又面臨一個關鍵轉折,要不要以及能不能做一把手。不僅自己要把事做好,還要帶著一個團隊一起把事做好。
聽寧老師所言,會覺得他說話特別通透,樸實的話里蘊含哲理。
“近朱者赤”,在不算短的學業和事業道路上,身邊人對我們的影響是巨大的。當然,我們有選擇與什么樣人同行的權利。越早意識到這一點,選擇的主動權越大。甚至可以說,早在入大學之前,這樣的選擇就已經開始了。
作為吳軍博士的一名忠粉,不得不提他寫的《大學之路》。這套書分上下冊,介紹了他帶大女兒在美國考察和擇校的過程,期間穿插介紹了我們耳熟能詳的著名大學:麻省理工、哈佛、斯坦福、耶魯等的教育特點和錄取風格,以及國內外名校的水平差異。
我非常認同吳軍博士的觀點,在一流大學里,一流和二流老師存在的概率,遠大于二三流大學中一流老師的概率。
依靠師資、科研環境等累積效應,排名靠前的名校不斷吸引到領域內最頂尖的學者和研究人員。而有些學校明確規定,這些大師必須給大學生授課,其中不乏諾獎得主。
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在與老師交流課業時,收獲的不光是知識,你能從明師身上學到更多學習工作的方法,待人處事的智慧。
所以說,高考是年輕的朋友們,在求學之路上的一次重要選擇。在家庭能力可承受范圍內,有沒有做到極致,直接影響到以后你能到達的大學和職場平臺的高度。
如果能夠去到更好的大學,終日與身邊優秀的老師和同學為伴,受其教導,被其勉勵,無形中可提升能力和品格的段數。
然后可能繼續深造時更容易申請到夢寐以求的學校,第一份工作比同齡人站到一個更高的起點,形成一串良性連鎖反應。
受自身天賦、家境、運氣和很多因素影響,大多數人興許平生都與《大學之路》里說到的大學無緣。
可是我依然建議你,在學校里,在工作崗位上,至少找到一位比自己優秀的人,以TA為榜樣,持續提升自身能力,并不斷成長。
即使是職場老司機,尋找一到幾位導師也是必要的。他們會為你樹一個遠景目標,讓你向他們看齊,警醒不可躺在現有的成績上自滿;在一個更高的格局中分析問題,三言兩語幫你撥開迷霧,看清方向;在你面臨職業倦怠或巨大挫折時,為你提供職業發展瓶頸期的建議。
這樣的說法也許有些功利,按照吸引力法則,如果不把自己變得優秀,憑什么指望吸引優秀的人注意,并且愿意和你交流交往呢。
所以與優秀的人同行,從結果角度來講,是一個美好的預期。真要付諸實踐,一來自身要有變優秀的意愿,二來要有自己變優秀的實際動作。
PPT大牛旁門左道,在其公眾號下的簽名一度是,“種一棵樹最好的時機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只要行動起來,任何時候都不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