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從小到大聽得最多的就是,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怎樣怎樣的好。雖然父母嘴上說著別人家的還好,但是事實上,父母心里其實覺得自己的孩子才是最好的。
以下內容選自《怪誕行為學》一書
你也許會問:“難道就沒有某些領域——例如科學研究——可以使人們把客觀真相作為判斷是非曲直的唯一標準,在這些領域,人類偏好自己見解的弱點就發揮不了太大影響了?”
作為一名學術工作者,我很希望對你表明,對自己的見解情有獨鐘這種傾向在純粹、客觀的科學領域絕不存在。說到底,我們愿意把科學家想象成只注重證據和數據的人,他們摒棄一切傲慢與偏見,以知識進步為己任,為了共同目標而齊心協力。如果真是這樣當然再好不過,不過現實并非如此,從事科學研究的是你我一樣的凡人,他們也受到那個每小時20瓦的裝置(大腦)和各種偏見(諸如對自己創造的偏愛)的局限。
在科學領域里,“孩子是自己的好”這個偏見被戲稱為牙刷理論——就是說人人都想要牙刷,人人都需要牙刷,人人都有牙刷,但誰也不想用別人的牙刷。
“別忙,”你可能爭辯說,“科學家高度依戀自己的理論絕不是壞事。不管怎么樣,這可以激勵他們把自己關在實驗室和地下室里,夜以繼日、成年累月地進行單調乏味的艱苦工作。”不錯,“孩子是自己的好”能產生高度的參與意識,并引導人們無怨無悔地堅持自己的(或者他們認為是自己的)信念和創意。
你可能也會猜到,“孩子是自己的好”也會有黑暗的一面。我們來舉一個著名的例子,關于一位名人如何沉湎于自己的見解不能自拔,由此所付出的代價。查克里-肖爾在《聰明人為什么干傻事》——書里描述了電燈的發明者托馬斯-愛迪生在直流電問題上跌的大跟頭。一個叫尼古椅死刑的人叫威廉-克姆勒,他被活活地綁在電椅上慢慢烤熟。這當然不是愛迪生最榮耀的一刻,但作為交流電危險的可怕展示卻很有成效。盡管愛迪生費盡心機加以阻撓,交流電最終還是占據了統治地位。
愛迪生所犯的愚蠢錯誤還表明,如果人們過度沉湎于自己的見解會導致多么不幸的后果,因為,盡管交流電有危險,但它同時擁有巨大的潛力,會給世界提供動力。幸運的是,對我們多數人來說,對自己見解的非理性依戀很少能發展到如愛迪生那么嚴重。
當然,“孩子是自己的好”的負面后果絕不僅限于幾個人。企業一般都傾向于圍繞自己的理念、語言、決策程序,以及產品創建創業文化。企業人員為這種文化力量所包容,自然地接受并認為本單位產生的創意比外人的,或外單位的更有用、更重要。
如果我們考慮到團隊文化是“孩子是自己的好”心態的重要成分,就可以從各行各業,各個公司內部如雨后春筍般快速流行的縮略語追溯到這種傾向(例如,ICGM代表“創新客戶關系管理”,KPI代表“重要性能指標”,OPR代表“他人資源”,QSC代表“質量、服務、清潔”,GAAP代表“公認會計原則”,SAAS代表“軟件即服務”,TCO代表“總體擁有成本”,等等)。縮略語賦予的是某種秘密、內部文化,它是人們交流觀念的簡捷方式。縮略語增加了人們對觀念的重要程度的認識,同時又可以把外來的觀念排斥在圈內人士之外。
縮略語倒不是特別有害,但是,如果企業沉湎于自己的神話,只是陜隘地以自我為中心,問題就來了。例如索尼公司,它保持著一連串的非常成功的發明紀錄——半導體收音機、隨身聽、三槍顯像管等。經歷了長時間的成功,索尼喝下了自己“酷愛”的飲料;“如果不是索尼公司自己的發明,他們根本不屑一顧。”詹姆斯-索羅斯基寫道。索尼的首席執行官霍華德-斯特林格爵士本人曾承認,索尼的工程技術人員患有嚴重的、極其有害的“孩子是自己的好”綜合征。甚至競爭對手引入了下一代產品,諸如蘋果iPod播放器和微軟Xbox游戲機,這些產品銷售火暴,索尼的技術人員還是不相信這些外來的創意比自己的好。他們失去了發展MP3播放器和平板電視的機會,卻投入很大的力量開發一些不對路的產品,例如索尼照相機,最終由于與人們普遍使用的電腦存儲器不兼容而難以打開銷路。
以上內容選自《怪誕行為學》一書
總結:其實人都是存在著自我偏見的,認為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無論嘴上怎樣說,心里都是最大程度的肯定自己。就像以前風靡全球的萬能充一樣,就算再牛逼,也抵不過市場的優勝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