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我跑步的歷史應該悠久,初三的時候就參加1500米長跑,那個時候我腿那么長,居然只拿到了第二。后來到了高中由于沒人報名我又被推上5000米的賽道上,沖刺的時候,被隔壁班級的男生追上了,心中的遺憾至今記得。再后來到了大學,班上有個大猛男,練散打出身,每天傍晚的時候,會帶我們好幾個人從東大浦口跑到南大浦口,到上了班無論是在普天的時候繞著雨花臺公園跑,還是后來出差在海外繞著house跑,總而言之,我算是一個有歷史的跑步渣了,但都沒有好好堅持下來,否則120斤玉樹臨風的我,為何那么早離我而去。
去年開始,參加了神秘組織自控力lab,跑步渣重新開始跑步,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能和馬拉松這三個字扯上關系,因為運動氛圍和族長大人以及肖爺的鼓勵,我報名參加了鎮江馬拉松,完成了人生的首半馬。比起馬拉松現場的各種好玩的人和跑步的巔峰體驗。我更喜歡跑步的時候一種感覺:孤獨。
是的,跑步的時候,我第一想到的是孤獨,無論誰陪你來比賽,你跑步的時候旁邊是誰,終點線是誰在等你,在你奔跑的時候,你始終是孤獨的,得姐說,氣氛是別人人的,節奏是自己的。換句話說,環境是那樣的,自己是自我的。人注定是孤獨的,無論你來的時候還是走的時候,而陪伴你的只有自己,無論是熱鬧非凡的聚會,還是氣氛濃烈的狂歡,其他人終究離去,只有你自己面對那份安靜。我也不覺得是凄涼,蕭條或者是其他的負面的情緒,我反而會享受這一份片刻閑暇。
半馬跑完要2個多小時,一開始的5km是興奮,是被現場的氛圍渲染,體力也跟得上,也會自拍嘚瑟曬風景,跑著跑著,我會想很多從來沒有想過的問題,我會想到多年前發生的一兩句話,想到某一個時刻的笑容,想到一些曾經的爭吵,還有一些從來不曾想到過的人,有時候我甚至會忘了自己在跑步,腳下的跑道線也會變得模糊,時間再長一點,生理上的不適又會把我拉回現實,如果不抬頭的話,脖子就會疼,腳趾頭開始發熱,膝蓋開始酸疼,那是時候基本快到馬拉松的下半場,更多的是不斷拷問自己,腦海里一個小人不停的勸,停下了歇歇吧,走走再跑吧,一個小人固執的不肯停下了,我從來做不了決定,也不會輕易放棄,就只能保持奔跑的現狀。
隨著公里數的增加,心中的開始不停的焦慮,怎么還有10km,怎么還有那么長的路,這一圈下來是多少啦,快到終點啊,我快堅持不住了,各種煩躁不適涌上心頭,然后腦子里就開始計算,現在是幾點了,如果現在到了1點鐘的時候,那時候就該結束了吧,各種白日夢設想,跑步的自己沒有變,跑步的自己的內心,在不停的變。
王陽明說的極對,任何的問題都是心的問題,心安人安。然后我會把眼鏡摘掉,不去想跑了多少圈了,還剩多少圈,就這樣跑著,用冥想的思想指導自己,關注自己的呼吸,什么都放心,除了不停止的腳步,就這樣跑著,跑著。這樣的嘗試下來,心慢慢靜下來。隨著體力的消耗,速度會越來越慢,要放棄的決定好像馬上就能下達下來,但是還有意志力在抵抗,在調整去冥想,不去想離終點多遠,不去想目標,不去想現在還能跑多久,就是單純的驅動自己的身體邁開腿,就這樣,不停的堅持,直到慢慢接近終點,等停下來的時候,一種堅持許久的滿足感才能來,那個時候,無論是喝一口水,還是找個地方拉伸一下,心情中又一種征服了什么的愉悅。那是除享受孤獨外另外一個跑馬拉松而得到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