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講一個故事,蘇東坡大家都知道,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但在詩、詞、歌、賦各方面顯出了卓越的天才,同時也是繪畫和書法的高手。
但是他對佛學也非常感興趣,所以在黃州時,常游覽佛寺,拜訪高僧,請教佛理;他跟佛印禪師做好朋友,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
而佛印禪師是誰?想必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佛印禪師是中國宋朝一位很了不起的高僧,名聞全國,神宗皇帝還頒賜一個“高麗磨納金缽”給他,以表揚他的德學。佛印小時候是一個神童,三歲就能背誦唐詩,五歲時《唐詩三百首》能夠背出二百多首。從此書讀百家無不通曉,直到有一天,他到一間叫竹林寺的廟里,讀到《楞嚴經》,越讀越有興趣,他發覺這才是真理。
于是十六歲時就出家專門研究佛學去了,當佛印禪師住持廬山的歸宗寺時,蘇東坡在黃州(就是現在的黃岡),與廬山隔江相望。蘇東坡時常坐船過江,找佛印禪師談禪論道,兩大才子言談甚歡,惺惺相惜,頗有相見恨晚的感覺,他們由于會晤的次數多了,交誼也日漸進增,也時常開一些揭示禪理的玩笑,成為佛門的千古佳話。
有一天,佛印禪師教蘇東坡坐禪,蘇東坡很高興地穿起大袍,坐在佛印禪師的對面;兩個人對坐了一會兒,蘇東坡頭腦一轉,問佛印禪師道:“你看我坐著,像個什么?”
“像一尊佛!”佛印禪師心平氣和地答道。
蘇東坡聽了這句話,心里很是得意,
可他看佛印胖胖堆堆,卻想打趣他一下:“但我看大師你,你知道是什么嗎?”
佛印禪師靜靜地問:“是什么?”
蘇東坡連譏帶諷地答道:“像一堆牛糞。”
蘇東坡答后看著佛印禪師一下,卻見佛印眼觀鼻,鼻觀心巋然不動地端坐著。這時,蘇東坡感到飄飄然起來!
蘇軾回家后得意洋洋地在蘇小妹面前提起這件事。
蘇小妹聽后卻冷冷對哥哥蘇軾說:“就你這個悟性還參禪呢,你知道參禪的人最講究的是什么?是明心見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說看你像尊佛,說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說佛印像牛屎,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蘇東坡經小妹指出,才恍然大悟,慚愧不已!
每個人看到的世界,都只是他眼中的世界。
沒錯,不是每個人都要按部就班的生活,上大學,工作,結婚,生子。有的人不上大學,有的人風行獨身主義,有的人喜歡做丁克。沒有什么是必須的,憑什么到了27歲沒結婚就叫“剩男剩女”?為什么只能男的喜歡女的,女的喜歡男的?男的也可以喜歡男的,女的也可以愛上女的。
你覺得有車有房有存款才是幸福,別人覺得兩個人恩恩愛愛,粗茶淡飯也是幸福。
心在哪里,世界就在哪里。
每個人對別人的評價,也都只能反映出他自己。
比如,你和你女朋友還有一個朋友三個人走在路上,這時候,一個衣衫襤褸的賣花的小姑娘走過來,你掏出錢包,買下了她全部的花,然后送給你女朋友。
這個時候,你朋友心想:你這么做不就是想在女朋友面前炫耀一下自己的大方嗎?
但你女朋友是這樣想的:我知道你是個非常善良的人,全都買下來是想讓小姑娘可以早點回家。
而賣花的小姑娘會想:他一定是很愛自己的女朋友,要不然不會把我的花全買了送給她。
你看同一件事情,在不同人眼里,會有不一樣的看法。其實買花的真正原因,只有你自己知道。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其他人對你行為動機的解讀,是建立在自己價值感上的。這就說明他們對你的評價,恰恰表明了他們是誰。
永遠不要相信任何人對我們的任何評價,這樣你才不會在不知不覺中限制自己。同時也不要隨便去評價別人的生活和工作,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