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方法,你會幾個? | 俗人書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你想讀書,你喜歡讀書,那么,掌握一兩種好的讀書方法,肯定是有很大幫助的。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話,很多人都聽過,都說過。查一查出處,竟然出自《三國志·魏志·王肅傳》。原文是這樣的:

董遇字季直,性質訥而好學。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大意是說,董遇這個人特別好學,不大愛說話。有人想拜他為師,他不肯教人家,說“讀書一定要讀上百遍。書讀上百遍,意思自己就領會到了。“

這可以說是中國最古老的讀書法版本。

關于讀書方法,中國人向來不太在意,往往一味的教讀書人苦讀,什么“頭懸梁、錐刺股”,什么“鑿壁偷光”,包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都是講的一個苦字,認為只有苦讀,翻來覆去地讀,自然能讀明白。

也有不一樣的,比如“不求甚解”讀書法。

“不求甚解”這個詞兒,第一次被用到我身上時還是小學,開家長會的時候,老師跟家長批評我:“這孩子學習不求甚解,聽點兒就以為會了,就開始玩兒。”

這里,“不求甚解”是貶義,指學習不認真,不深入。

但是,作為一種學習方法的“不求甚解”卻不是這個意思。

這個出處與《三國志》一樣,也是晉朝,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這是講一種“只領會全文大意”的讀書法,其特點是不在字句上過分追究,而只把握全文大意。

老杜有朋友讀書極快,包括專業類或學術書,用的應該是這種方法。

還有“三上”讀書法,宋代歐陽修在《歸田錄》中說:

余平生所作文章,多要三上:馬上、枕上、廁上。蓋惟此,方可心屬思爾。

其實這不能算讀書法,只不過是擠時間的方法而已。

古人的讀書方法都如此簡略,古人的讀書榜樣,都不是讀書方法的榜樣,而是讀書刻苦的榜樣。尤其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讓人誤以為讀書根本就沒有方法,只要肯吃苦、肯熬夜就行了。

這明顯是一種誤解。

老杜上學時,最喜歡語文課,喜歡讀,也喜歡背,但卻非常討厭課程中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

總結中心思想,概括段落大意雖然令人討厭,卻是一種很好的讀書方法。這種方法,通過小學、初中、高中的學習,我們潛移默化地學會了。

現在,老杜寫文章,不自覺的就一個意思、一個段落的往一塊歸攏,文章結構簡單明晰,讀著不累,這就是在小學中學老師那里學到的。

現在社會上有一個拆書幫,這應該是全中國唯一一個以讀書方法命名的讀書人社群。

當然了,還有樊登讀書會,還有羅輯思維,都是讀書人的社群,但是卻只有拆書幫是以讀書方法命名。

拆書幫把讀書過程細拆分成流水線:

第一步,讀原文一段;

第二步,用自己的話理解概括原文;

第三步,聯系自己的實際談感受,這段內容對我有什么啟發;

第四步,把啟發變成行動規劃;

第五步,模擬落實行動規劃……

整個過程的思路是從學到用,講求學以致用、學了就用。

李忠秋著《結構思考力》,是一本超級暢銷書,書中認為:

結構存在于每個整體與局部的關系的無窮變化中,每個局部表現整體,而局部的意義又由整體來決定。因此,當我們面臨一個問題時,如果可以從結構的視角去審視和思考,一定可以讓我們看得更全面、更清晰。

把這個思想套到讀書上,每本書都有一個結構,都有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書中的每個部分都是為了表現主題,而主題又統馭著每個部分的思想。如果弄明白一本書整體與局部的關系,知道我們在讀的這一部分在整體結構中屬于哪一部分,要體現什么。那么,讀起來就明白多了。

比如《結構思考力》這本書除導論外的五個章節:第一章明確理念打基礎,第二章基于目標定主題,第三章縱向結構分層次,第四章橫向結構選順序,第五章形象表達做演示。

第一章是未開始思考之前明確理念,最后一章是思考之后的演示表達,中間三章是思考的順序——定主題、分層次、選順序。結構如此清晰明白,我們讀起來怎么會迷路呢?

讀書不思考,啥都剩不了。

讀書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結構思考力是一種思考方式,思維導圖則是另一種思考方式。

思維導圖又叫心智圖,是表達發射性思維的有效的圖形思維工具,它簡單卻又極其有效,是一種革命性的思維工具。

思維導圖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

思維導圖充分運用左右腦的機能,利用記憶、閱讀、思維的規律,協助人們在科學與藝術、邏輯與想象之間平衡發展,從而開啟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

看這介紹是不是夠玄乎的?

是不是真的這么玄乎老杜也不知道,但老杜知道這是一種好的思維方法,也是一種好的讀書方法。

思維導圖是英國人東尼·巴贊發明的,進中國也已經有二十年的歷史了,老杜最初接觸還是在吉林大學教授董進宇那里,算算,也有十五六年了。

古人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習不思考就迷糊,思考而不學習則沒進步。“殆”的意思不是懶惰,是沒進步,沒出息,用東北話說就是“完犢子了”。

既然學習與思考結合得如此緊密,那么思考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也就是學習的方法,讀書的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如果你想讀書,你喜歡讀書,那么,掌握一兩種好的讀書方法,肯定是有很大幫助的。

(圖片來自網絡)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