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思維導圖”嗎?

一次外部培訓課上,同組遇到了一個僅有17歲的小老師,一米八幾大高個,長發齊肩,山西人,早早便輟學廢寢忘食的研究思維導圖及授課,現在已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做起了兒童、少年、成人班的教學,很是叫人羨慕,小小年紀就給了自己奮斗的、收獲的青春。

很多伙伴在面臨帶教時,常常都會思考“授人以魚”和“授人以漁”的概念,不同的項目里是教內容還是教會學習內容的方法,可能兩者都需要吧,而思導的老師大多偏向后者,在他們認為改變單一思維,掌握方法,提升邏輯性,高效作為是很重要的,并且適合所有年齡層和所有事項。

其實這沒什么爭議,思導(“漁”)為了讓我們更加具備開發性思維(“魚”),所以這里定要說下“先漁后魚”帶來開發性思維的優勢,好似有些伙伴生病感冒很嚴重,他不會說我重感冒,而會說成是“粉碎性”感冒來表示身心疲憊狀態;一個94年的小伙子在安慰他失戀的同伴時說“當你跑的足夠快時,你的悲傷就追不上你了,所以奔跑吧兄弟”,還包括有戰術性缺錢,萬惡的資本主義零食,二手金針菇等等,你也許很奇怪這些獨特的用詞,但這確實來自那獨特的腦袋瓜子,因為他們了解引發你思考的表達方式,而不是只知道什么叫開發性思維的定義。

圖片發自簡書App

思導通過一張圖進行邏輯分析,讓你避免思維混亂快速理解,這就是他重于掌握方法的原因,有點一招可治天下的意思,運用于生活亦可以運用于工作。最為一個初學者我沒啥專業知識可以舞刀弄槍,但是發掘魅力所在還是可以出點力的;很多時候伙伴們把SWOT分析法當作劃分邏輯的工具來用。但是SWOT分析法是一種有了結論以后,用來表述的工具,并不是用來思考延續邏輯性的方法,所以后者可以針對參照物進行分析總結,不存在“先漁后魚”的邏輯,前者則非也。

關于思導的話題我想映射的是工作中是否需要在尋找“漁”的前提下去理解“魚”的問號?很難理解嗎,其實不難!

想當演員學習的第一步就是要先“解放天性”,另外就是學習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員的自我修養》,從理論上武裝自己的頭腦。這是“漁”。

關注了“志遠課堂”才知道以前的幾何證明,旋轉有關輔助線證明,火車移動速度與距離等原來可以用畫圖深刻理解,原來可以拋開固有思維延長虛線求得隱藏的數值從而進行反推,且運用于各類相似題型,這也是“漁”。

再比如,連帶課程里告知了你連帶的意義和好處,可這不足以推動你的連帶行為,所以技巧的出現顯得格外重要,支撐不同環境里你的連帶表現和臨場發揮,這更是“漁”。

所以說知道尋找知識的方法比尋找知識本身更重要,往大點說,決定了你的長久的可持續的解決問題的潛能吧。

有沒有覺得有些時候我們會把比我們懂得多的伙伴都做是百度貼吧,當遇到有些難度的問題時,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詢問答案或是對錯,而忽略了嘗試尋找自我確認的渠道,不是沒有,只是你更在意內容的輸出,忘記了未雨綢繆吧!其實我說的就是我自己。作為一個年輕的培訓人,在“漁”的理解和積累上還是有很大提升空間的。

就像《思想上的蝸牛》里說的,意識決定行為,你是否得認可我所表達的未雨綢繆,不過,如果你一時無法理解為什么先“漁”后“魚”的概念,你可以先嘗試用思維導圖的方式處理你的生活瑣事,例如這樣:

圖片發自簡書App

那么你就會知道,當你掌握方法和技巧以后,可以很快理解一篇文章,一套PPT,一屏幕數據表達的清晰的邏輯,記憶深刻且不會很快遺忘,并且真的適用于所有年齡和所有事項!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