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鼴鼠的月亮河》讀書筆記
每一個特別的故事都有一個特別主人公,比如《鱷魚哥尼流》里會直立行走和倒立卻被同伴不屑的哥尼流、《大腳丫跳芭蕾》里長著一雙又丑又大的腳丫,卻熱愛芭蕾舞的貝琳達、《你很特別》里全身被貼滿灰點煩惱的胖哥、《火鞋與風鞋》里總是被人嘲笑的迪姆、《一百條裙子》里總是穿著一件舊裙子被同學捉弄的旺達·佩特羅斯基,還有,今天讀的《鼴鼠的月亮河》里生下來就與眾不同的米加。
不得不說王一梅老師是講故事的高手,在開篇的引子里將一只烏鴉和一只鼴鼠這兩種八竿子打不著的動物合二為一,拋出一個懸念:“我就是鼴鼠米加,你不要感到奇怪,我的確是一只鼴鼠,我現在的樣子可能是一只烏鴉,但我只是一只暫時的烏鴉。不要笑,是真的!你見過住在樹洞下面的烏鴉嗎?”
寥寥幾筆,勾起讀者的濃厚興趣。烏鴉就是烏鴉,鼴鼠就是鼴鼠,怎么一只烏鴉非說自己是鼴鼠呢?一口氣讀完這個故事,就知道王一梅老師筆下的情節設計是多么有趣而巧妙了。
鼴鼠米加出生時其實讓全家都很擔憂,他是米太太和米先生的第九個孩子,不僅是整個月亮河唯一的黑色鼴鼠,而且他非常貪睡,很少和全家人一起吃早飯,也不喜歡做鼴鼠該做的事——他不喜歡泥土,也不愿意挖掘。那他每天都在干什么呢?
“他常常獨自發呆。”
“他說他不喜歡土地,而喜歡天空。”
“他還說,他不想學習挖掘,他沒有興趣。”
“他常常畫奇奇怪怪的圖紙,聽說是為了設計鼴鼠望遠鏡,可以看見天上的星星。”
讀到這里,我仿佛看到了生活了很多很多這樣特別孩子,他們總是想的不一樣,做的不一樣,他們看起來很寂寞,就像米加一樣,雖然他們的哥哥們很愛這個弟弟,但在月亮河,米加沒有朋友,除了刺猬先生和尼里。
刺猬先生是一只有智慧的刺猬,他說的話總是充滿哲學意味。整個故事里米加總是沉默寡言,他認為“聽別人說話很重要”。他對于自己為什么是黑色的一直迷惑不解,刺猬先生這樣對他說:“有一天,你會習慣你和別人的不一樣的。就像我渾身都是刺,而我并不覺得我很丑。”
米加是特別的,刺猬先生的話讓他“心里覺得不那么寂寞了。慢慢地,米加開始有些不怎么在意自己是黑色的鼴鼠了。”
是啊,不僅是孩子,我們大人有時也會不停的問為什么,“為什么我這么胖”、“為什么我個子這么矮”、“為什么我做不到”......其實沒有為什么,因為每個人都是特別的,關鍵在于你站在什么角度看待這種特別。
米加貪睡,不喜歡挖掘。但米先生認為挖掘對來鼴鼠來說是最好的職業,也是必要的本領。這不正像我們和孩子的關系嗎?我們居高臨下的認為這個孩子應該怎樣,那個孩子應該那樣,好像不按照我們設定的去做就是錯的。導致孩子們產生深深的自我懷疑,就像此時的米加也在問自己:“我真的不是一只好鼴鼠嗎?”
可是他用畫圖紙的方法幫刺猬先生托運貨物省了很多力氣,也出了巧妙的注意幫忙米先生搬走沒有青苔的磚。這些特別之處米先生卻沒發現。
遇到尼里,是米加改變人生的轉折點。米加看到可憐的尼里每天辛苦的在河邊洗衣服,就產生了發明一臺洗衣機的念頭,這個念頭使得他離開月亮河,去往城市,遇見一位貧窮的、總是記錯咒語的魔法師咕哩咕。此處,王一梅老師把魔法師寫的也非常特別,魔法師的魔法并不是萬能,它有一條重要的規則是“魔法總歸是魔法,永遠不會讓真的變成假的,也不會讓假的變成真的。”凡是魔法變成的東西過了100天后就會恢復原狀,因此就有很多有趣的事情發生。
咕哩咕的魔法吸引了米加,他一心想讓咕哩咕幫助他變出洗衣機的各種零件,因為和孤獨的咕哩咕成為了形影不離的朋友。等到他們在黑熊劇院名聲大噪后,故事到了高潮,本以為最后一場演出結束后,他們就可以拿很多錢實現組裝洗衣機的夢想,可是咕哩咕不小心把米加變成了烏鴉,而且飛到了誰都不知道的地方。
這下糟了,米加成為烏鴉后也交了很多朋友,等到咕哩咕找到他的時候,還幫助烏鴉朋友們消除了一場災難,把他們的敵人老鷹變成了一只小雞。
故事的最后當然是溫馨、圓滿的畫面了,米加回到了月亮河,大家從此對他另眼相看,米先生和米太太也為這樣特別的兒子感到驕傲,尼里再要不用辛苦在河水里洗衣服了,而且米加發明的“像皮球一樣滾來滾去的洗衣機”好玩兒又省力,城里的太太們也都很喜歡,咕哩咕也來到了月亮河,月亮河也因為米加而出名了,很多人到這里參觀。
一個特別的孩子,身體里藏著特別的不可思議的能量。就像一粒陌生的種子,只要給予他足夠的陽光、溫暖的風、空氣和干凈的水。待到這粒種子發芽、破土,也許會長成一株芬芳奇異的珍貴植物。每個孩子都是那個最特別的米加,我們大人要盡量給予他們溫暖和照耀,不為世俗的成功,只要讓他們長成自己的樣子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