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孩子的班主任發(fā)的一條朋友圈,讓我思考了很久。
老師說,期中考試過后,班里很多孩子因為成績不好,或者排名靠后,備受打擊。最近這兩周請假回家,想要走讀的孩子不在少數。更有甚者,一些孩子的父母向老師求助,說孩子心理壓力太大,需要心理輔導。
老師說,出現這樣的情況,有兩個原因:一是這些孩子在原來的學校都是班級里的佼佼者,收到過太多的掌聲,從來沒有體驗過失敗的滋味。二是多少有些虛榮心在作怪。有些孩子不能容忍別的同學成績比自己好,害怕被同學超過。所以就會產生恐懼和焦慮,壓力山大。
老師說,教育的目的首先應該是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不能只看成績。對于這些優(yōu)秀的孩子們來說,要享受努力學習過程中的充實感,不要過多地糾結最后的結果。在自己不遺余力地努力之后,也要允許別的同學比自己強。
老師說,不要糾結成績和排名。因為再好的學校,再好的班級也會有倒數第一名。拋開成績和排名,那些在求學過程中培養(yǎng)出來的吃苦耐勞、敢于挑戰(zhàn)、愈挫愈勇、堅持不懈、積極樂觀等優(yōu)良品質,才是孩子們將來立足社會的根本。
其實,我一直以來就是一個關注過程的人。對于孩子的學習,我一向注重對學習過程的關注和完善。總會想盡各種辦法,幫助孩子去解決求學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問題。
而關注結果,關注成績和排名,就免不了拿孩子跟別人比較。跟別人比較大多數時候正是我們焦慮的根源。
如果我們家長只在意成績和排名,孩子的心思也都會放在這些上面,根本無心學習本身。只有我們更多地關注學習過程和各種問題的解決方法,孩子才有可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學習上,放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上。
我們家特別注重對孩子學習過程的管理。長期的實踐讓我和孩子都深刻意識到,只要把過程做好了,結果一般差不到哪里去。
在我的影響下,孩子也總結了兩個在“內卷”大環(huán)境下,不讓自己焦慮、保持心態(tài)平穩(wěn)的小竅門:一是要永遠相信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有人比自己優(yōu)秀很正常。二是要永遠保持自信,通過努力,自己也一定可以很優(yōu)秀。
成績不是孩子求學的目的,那些在求學過程中培養(yǎng)出來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在這個過程中養(yǎng)成的吃苦耐勞、堅持不懈、樂觀向上的精神和品質,才是真正可以幫助孩子們在社會上站穩(wěn)腳跟的東西。
教育有個重要的功能叫做篩選。經常會有家長和孩子疑惑:明明很多學科知識我們將來用不上,為什么初高中階段還要讓我們學習八九門的課程。其目的就在于篩選。就是要用這么多的課程來磨練孩子們的意志,篩選出他們堅持不懈,積極樂觀的優(yōu)秀品質。
所以,我們一定要多關注孩子學習的過程,不要太糾結結果。告訴孩子,要專注于學習過程中每個問題的解決和每道題目的解答。“每做一道題就有一道題的收獲,每前進一步就有一步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