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神演義》中曾寫到哪吒因為鬧事為不連累父母,割肉還母,剔骨還父,當場自戕,發生這一幕的原因是哪吒在洗澡時因為與龍太子發生口角,最終發生拔龍筋的慘劇。其實這部名著改編出的電視劇貫穿了我的整個童年時光,但那時很小只想到哪吒竟然可以那么厲害,無不向往,但今回頭再去細想,這個悲劇的釀成很大部分跟哪吒的父母教育和孩子心性有關,即使再厲害的小孩如果沒有正常的引導終將偏離正軌。
《封神演義》的內容具有神話色彩,哪吒可以一怒之下大打出手,但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小孩遭到欺負只能選擇獨自承受。在托比亞斯·艾特金斯所寫的《我并不孤獨》一書中就描述了他如何與焦慮這個惡魔歷經了15年并終于戰勝它的故事。
托比亞斯·艾特金斯曾是一名社交焦慮患者,與之斗爭了15年,嘗試了各種心理學療法,并最終治愈。之后,他創建了社會焦慮學會,至今已幫助上萬人克服了社會焦慮。
焦慮源頭
1、懂得包容
在托比亞斯·艾特金斯的《我并不孤獨》一書中他寫自己從小生長于一個父母管教嚴厲的家庭,只要他頂嘴或沒有按照父母希望的去做,他們就會會給他一巴掌。在過去我有種錯誤的認知,認為只有中國家庭才會出現父母“獨權”式教育,其實人類思維的惡性是沒有國界的。
這種“惡性”是指人希望別人聽從他們的,并按照此行動,也可稱為控制欲。類似于古代的君王,大臣及百姓因為他至高無上的權力不得不臣服。而在一個家庭中,有些父母擁有一種“君王”意識,他們認為這個孩子的衣食住行都是他們賜予的,如果沒有他們的存在就沒有他的存在,所以理應孩子該按照父母的想法來生活。
艾特金斯就是深受其害。父母的教育導致他在長大的過程中,當別人專橫跋扈地對待他時,他自我保護的潛意識就是,“唯命是從并且安安靜靜,取悅大家,你就會安全。”于是你能夠感受到,父母從小的教育方式真的是塑造孩子性格的一重大因素。
可是僅僅說教育方式是不夠的。在此就以剛剛進入成年世界不過五六年的我來講,暫且不談父母除了性格、品性等等,最重要的就是包容,父母需要知道:這個世界上的孩子都是多種多樣的,他們可能開朗活潑,他們也可以沉默寡言,孩子的性格沒有對錯,千萬別因你不了解或是不喜歡就以語言或是在行為上傷害他們。大多數的孩子在小時候未形成完整的世界觀,因此他們并不清楚父母做得是否正確,所以他們常常會依據父母的喜好來看待自身,而一旦觀念形成,大多數人即使在成年也不會改變,而能夠擺脫原生家庭陰影的人少之又少,那么他們對自己孩子的方式是否也按此傳下去呢?想一想就覺得恐怖。
2、別去比較
從小我家與表姐家來往密切,表姐性格開朗,家中人都喜歡。我的性格正好相反,我不喜與人共處,整天愛沉浸在自己世界。
但大人可不管這些。未上學時母親只比較彼此的性格,等到開始上學,成績更是從小比到大,一點也不留情,每次都可以戳到你肋骨,然后我們倆就會開始無盡的爭吵,像是要把整棟樓的人給吵醒似的。
現在看來,盡管那個時候母親只是嘴上說說而已,可是日久成型,小孩自然而然就記到心里去了。也就是:自己很笨,很差勁,永遠都比不過別人。這樣的心理延續到了我的整個學生時期,對于學習我持消極態度,對于與同學的交往我退縮,對于生活中的很多事我都會認為自己做不到。
那時看哪吒割肉還母,剔骨還父的劇情,當時真心覺得哪吒的行為讓人痛快。是因為他可以如此義無反顧將自己的情緒全部宣泄出來,盡管結局慘烈,可是至少給了父母重重一擊,讓他們去思索雙方的對錯。
而在《我并不孤獨》一書中艾特金斯講到,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常常受到父母、朋友、老師和鄰居的傷害,比如:
“不準頂嘴。”
“你很丑。”
“你永遠一事無成。”
“你天生就是犯罪的料/你是個罪人。”
這些話語看似輕描淡寫,卻是身邊的人拿他最弱勢的地方去評論、去比對,無論是有心還是無心,都是帶著人性中最丑陋最無知的惡意,對于艾特金斯而言卻如同幾十噸的炸藥,下一秒就可以把他炸得粉身碎骨,所以艾特金斯用了15年的時間才從折磨中解脫出來。
我猜想,哪吒也是如此。盡管他有神力,可是他的心智仍然還是孩子,在小事上,孩子不懂事時大人要教,如果只是一味責罵,無論什么樣的孩子都會起反抗之心。哪吒的父母認為他是神子,所以對他疏于管教,于是造成割肉剔骨的結局,可是他仍然可以重生,但在現實中人們卻可能需要將傷痛背負一生。
解析焦慮
在托比亞斯·艾特金斯寫的《我并不孤獨》中有這么一句話,“只有你不再扮演無助的受害者角色的時候,才能夠開始拿回生活的掌控權。”
在前文我講到造成焦慮的源頭是大人給予的,但我認為真正讓焦慮成為你的主宰則是你自己。不可否認,父母的原因會影響你的整個讀書生涯,因為這個時候你沒有任何經濟,你的思想也處于混沌迷茫狀態,但是當你開始找到工作,并且獨自在外生活時,你的父母、朋友他們所能影響你的所剩無幾。
當你真正進入社會,或許只是在讀書時期,你便可能察覺到——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可以得到所有人的喜歡,也就是說這個世界上還存在討厭、無視、喜歡以及更多狀態,這只是一種個人情緒的呈現,并且人們對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這是艾特金斯在《我并不孤獨》中寫到的一點。
也正是這一點,艾特金斯開始明白:“我對自己的價值觀、我是誰以及我代表什么,沒有任何概念,所以,我很容易被操縱,誤入歧途,像一艘沒有舵的船在海上偏離航向。”我一直認為能夠從小擁有核心價值觀的孩子是特別幸運的,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并且很難受到他人的影響。可是在我看來,大多數的孩子在初時對自己的未來是迷惘且躊躇的,他們不知自己將要走向何方時,也不知自己應該走上哪條路,于是不停繞圈、不停回頭或是停滯不前,他們懼怕自己選擇了錯誤,又擔心未來艱辛,好像每一步都可以找到借口。所以,看清自己是多么重要。
看清自己也可以說是自我認知。擁有自我認知能力是讓一個人走向更遠未來的重要核心力量。
所謂的擁有自我認知,大方向是你清楚了解自己是什么樣的人,有什么喜歡并可以堅持下去的愛好,為人處事的原則,你不再會因為別人不理解你而苦惱很久。小方向就是你喜歡吃什么,每天喜歡做什么,該給自己補充什么維生素,你開始擁有自己的生活節奏。就像《我并不孤獨》中寫道,“別人怎么看你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你喜歡并接納自己。”
此刻改變
記得看過一句話,自卑不是來自你的缺點,而來自你沒有足以對抗的優點。也可以用一句老話來講,就是走出你的舒適區去成長。
在《我并不孤獨》一書中艾特金斯提出幾點建議,對于治療焦慮很有作用。我歸納起來便是以下4點:
1.學會摒棄壞的朋友、環境、思想,懂得審視與選擇,明白自己為何發展成現在的模樣;
2.選擇想要改變的生活方式,明白改變是成長,也是痛苦的;
3.學會更尊重自己的想法;
4.健康飲食不僅可以改變身體,也能對心理起積極作用。
我只提取了個人認為非常有用的一部分,如果大家感興趣可以買來書認真細讀。
其實無論是哪吒割肉剔骨,還是艾特金斯與焦慮斗爭15年,每一種方式都是一場我們與自己的戰爭,從無知到心中有數,從幼稚到進退有度,這一路走來倍感艱辛和痛苦,但我們知道每一次的收獲便是一次脫胎換骨,這是命運給我們的獎勵,也是生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