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很多老澡堂會與賓館設(shè)置在一起,新民眾浴池保持了這個傳統(tǒng),目前二樓提供住宿。
↑每年臘月二十四至正月十五浴池不放假,浴資會相應(yīng)提高,小年過完,浴資恢復(fù)正常。
洗澡這件事早已變得私密且平常。在家打開淋浴開關(guān),隨時都有恒溫?zé)崴5弦惠吶说南敕ú灰粯樱拖耠娪啊断丛琛分兴f:你看大伙兒在澡堂子里頭說說笑笑,多熱鬧啊,一個人在家淋著,哪如在這兒泡著舒坦。
老澡堂永遠(yuǎn)充滿帶著水汽的香皂味,泡完澡出來的人往往臉上都紅彤彤泛著光。
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武漢帶浴池的老澡堂一個接一個地消失了,目前只有幾家存在。
其中由老武漢祖孫三代經(jīng)營的,僅剩積慶里“新民眾浴池”。47歲的老板曾建剛,20年前從父輩手中接管了這家澡堂,他有時想,到我這也許就是最后一代了。
中山大道重新開街、地鐵6號線通車后,有不少老人特意前來尋找新民眾浴池,哪怕現(xiàn)在他們已經(jīng)住在青山、新洲,或是更遠(yuǎn)的地方,這里對他們來說始終是個念想。
采訪中遇到一位60多歲的鄧姓老人,他憑著記憶終于找到“新民眾”,“沒有招牌不好找,以前我記得對著中山大道的門上有個‘國營民眾浴池’的招牌,現(xiàn)在應(yīng)該重新掛上啊”。
鄧先生年輕時住在三民路銅人像一帶,他家過去洗澡一般有3個選擇:銅人像附近的長勝浴池、積慶里新民眾浴池、過中山大道的聯(lián)保里江泉浴池。
門票在鄧先生記憶中很長時間都是不到1角左右,有的地方還提供一小塊方形肥皂。
講起年輕時在老澡堂的事,鄧先生神采飛揚(yáng):“那個年代的秋冬,特別是冬天,比現(xiàn)在冷多了。我記得每次父親要洗澡,就把我們小孩帶著。洗澡的人總是很多,要排很長時間的隊,隊伍會排到東來順,有時候早上來排隊,晚上才回得去!”
排隊時經(jīng)受寒風(fēng),進(jìn)入澡堂后,就顯得里面更曖和。這時,會有一位服務(wù)員幫你把衣服一件件用衣架穿好,再用叉棍挑起來,掛在接近天花板的鐵絲上。
鄧先生那時還是10歲不到的小孩,愛在浴池里戲水打鬧,“小孩都覺得這就是游泳池,我們總是在池子兩頭來回游”。
大人們泡到渾身發(fā)紅時,會叫來搓澡的師傅,把身上的“格子”搓下來,再到旁邊沖洗一番,那種舒服勁只有那個年代的人才能體會。
“洗完澡,大家都是不慌不忙走到躺椅邊。服務(wù)員不需要你喊,馬上會送一杯熱茶來。然后大家就躺在靠椅上抽根煙,翻下報紙,跟朋友、不相識的人聊天,聊累了就睡一覺。”鄧先生面帶滿足地說。
老年人起得早,也有“晨泡”的習(xí)慣。曾建剛介紹,從前不到8點(diǎn),有些老人就會來到澡堂,泡澡前先一起唱戲,楚劇、京劇、越劇……唱什么的都有,所以許多“澡友”逐漸發(fā)展為“票友”,又成為生活中的朋友。
愛泡澡的人覺得冷天在池里一泡,蒸氣一蒸,大汗一出,神經(jīng)馬上就能松馳下來,像感冒這種小病也能很快就好。要想再舒服點(diǎn),叫個搓澡師傅渾身一搓,賽過“活神仙”。
新民眾浴池目前有6位搓澡師傅,年紀(jì)最長的70歲,最小的也已50多歲。師傅們工作辛苦,早上還沒營業(yè)就得在澡堂做準(zhǔn)備,晚上10點(diǎn)才下班,只偶爾輪流出來透個氣。一位師傅和我們說,冬天這里暖和,不受涼,再說這門手藝做了幾十年,輕易也割舍不下。
現(xiàn)在擺在老澡堂面前的困難很多,譬如收費(fèi)不高,但成本很高,包括水電費(fèi)、燃料費(fèi)、人員工資、消毒劑等。
談及以后的打算,曾建剛曾想過將所有設(shè)施恢復(fù)成真正老澡堂的模樣,但資金不足。另外,浴池招牌也被禁止掛在面街的一邊,因此損失了不少浴客。曾建剛無奈表示,如今暫時只能維持現(xiàn)狀。
▼
文丨周玥 ?攝影?丨劉虎成
編輯丨羊宇宙仁波切 設(shè)計丨劉雅歆
原創(chuàng)文章,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微信公眾號[我們大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