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那些事兒
鴻羽書舍
◆過年,估計是很多小孩子特別期待的事情,尤其是在我們小時候,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比較匱乏和單調,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穿穿新衣服啊,吃吃好東西啊,玩鞭炮啊,以及肆無忌憚地玩游戲啊什么的。過年是孩子們最歡樂的時候。
◆現在想來,那時候的我們這些小屁孩兒在過年的時候只有玩耍和快樂,而父母則要一進年關就開始發愁:準備什么年貨,人家過年,咱也過年,雖然說大家都不富裕,總不能看上去太寒酸,尤其是過年時親戚來了,總得有拿得上臺面的吃的喝的;給孩子買什么衣服,這是最關鍵的,孩子們盼了一年了就盼著過年能穿個新衣服,甭管怎樣,總要給孩子置辦一身新衣服,況且那時候農村一般不會是一個孩子,多的甚至四五個、七八個,因此這是一件特頭疼的事兒;親戚來了要有拿得出手的東西,去走親戚同樣要準備能拿得出手的東西,這是個面子問題,也是需要動腦筋的。父母說以前走親戚都是拿饅頭、包子、掛面等,再往前更窮的時候甚至會拿窩頭。在我小時候,是拿一些罐頭啊、麥乳精啊,后來拿雞蛋糕、豆奶粉什么的,再后來拿雞蛋、牛奶,現在一般是抱幾瓶酒,拿兩箱牛奶,提幾十塊錢雞蛋啥的,越來越實惠,越來越上檔次。時代不同了,手里錢多了,物價翻了幾番,支出多了好多倍。
◆一般進了臘月門兒就開始忙年,準備吃穿用度。米面是自已種的,不用買。那時油也不用買,早時候是棉籽油,后來是衛生油(提純后的棉籽油)、大豆油。肉是要買的,多多少少看自己境況,總得要招待客人、給孩子吃、供奉天地祖宗等。菜是要買的,但那時不是個太大的問題,因為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著名的大白菜,因為大家都會種,過了霜降開始收獲,儲存,不但冬天、過年夠吃,甚至可以吃到來年春天。另外就是韭菜,是包餃子、包子的最好材料,現在有大棚種植,一年四季都有,那時候可不行,冬天里是沒有韭菜的,所以要在秋天的時候買好韭菜腌制起來,等到過年的時候拿出來和大白菜摻在一起,味道足夠濃郁,如果能再稍上一點五花肉的話,那就美極了。我們家鄉過年有炸藕盒的風俗,所以藕是要買的,現在都是夾肉餡兒甚至還有蝦仁兒什么的,小時候其實就是白菜(白菜真的是陪伴了中國幾代上億人的成長),有條件的家庭買好一點的藕,個大、直溜,切出藕夾來也漂亮;差一點兒就買些藕棒棒,個小,炸出來的藕盒也不夠脆。包餃子是必須的,按我們那里的風俗,是三十下午包,天擦黑的時候下一次,是三十當天的晚飯,也是這一年的最后一頓飯;初一凌晨下一次,是素餡兒的,一點葷腥不許沾,是新年的第一頓飯,寓意一年素靜(平安健康)。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因為“耕者有其田”的主要原因,日子好過多了,物質也豐富了。記得那時候除了肉、雞、魚、藕盒等東西外,還會有炸豆腐卷、炸魚、炸琉璃肉(松肉)、炸地瓜片兒等等。當然這些東西現在也會有,但總覺不如小時候的好吃,按照老人的說法是現在吃高口了(吃好東西吃多了),長毛病了。
◆八十年代初的時候,村子里還沒有電視機,過年也沒有什么其它娛樂項目。鞭炮當然是要買的,根據個人家庭狀況買的多少不同。比較大個兒的鞭炮、二踢腳之類的,大人是不讓玩的,太危險。小孩子可以玩小的,象普通的香那么粗,大概2?cm的樣子,一般都是紅色的,點燃后只是很小的“啪”的一聲。有一種爆竹是用來摔的,拿一個往地上一摔,“啪”的一聲就炸了,現在的家里的小孩子過年時還玩這個。還有一種是可以象劃火柴那樣,盒子也是象火柴盒那樣,即一個爆竹在盒子側面一劃就點燃了,往地上一扔,“啪”地就響了。最好玩的當然是可以上天的,很多地方叫“鉆天猴兒”,我們那兒叫“起火”(音),一根很細的竹簽,頭上裹一個小鞭炮,鞭炮下面裝的是產生推力的火藥,一點火“嗖”的一下飛上去,在半空中爆開,高級的會有哨子類的加工,在向上飛的過程中“吱吱”作響,很是好玩。如果是太小的孩子或小女孩兒,不適合玩帶響兒的,可以玩一種用紙卷起來的細繩狀的東西,里面卷的有火藥,點燃后不會響,只會“撲啦撲啦”冒火星,如果在晚上會很好看。
膽子大一點兒的可以玩一種“炮子”,不知道其他地方怎么叫,我們那兒是叫“炮子”的,就是在一張紙(報紙等)上,點上一排排的黃色(也有黑色)的如半片黃豆般大小的小疙瘩(火藥成分),取一個下來放在石頭或磚頭上,用錘子等一砸就炸了,質量好的動靜比較大,但如果不小心可能會炸到手,當然不會嚴重。小時候農村會有很多子彈殼,基本是解放前父輩們從村子周圍的壕溝里撿的。把子彈殼的出彈口鉆對稱的兩個眼兒,用一小段鐵絲穿過作一個環,在環上拴一段繩子,再把彈殼底部用鋼鋸鋸出一個小口,把“炮子”塞進去,甩動繩子,然后突然一松手,彈殼屁股朝下摔到地上,里面的子彈芯撞擊“炮子”,“咣”的一聲就響了。除此之外,還有閃光雷、二踢腳(還有三踢腳甚至四踢腳)、雷子(形似二踢腳,但只有一響,其實就是大個兒的爆竹),也會有少量的煙花(現在點煙花的多了)。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是打掃房屋和祭灶的日子。這一天一定要把房屋打掃干凈準備過年,更重要的是把“請”回來的新的灶王爺畫像張貼到鍋灶上方墻上,把舊的取下來,因為這一天是灶王爺回天庭述職的日子,一直到年三十,這期間灶王爺是不在家的,家里的伙食和日常屬無人管理階段,你盡可以煎炒烹炸,只要有條件就可勁兒玩兒,可勁“折騰”。等到年初一凌晨的餃子煮出來的時候,要把舊的灶王像和燒紙一起燒了,意思是新年開始了,要迎接灶王爺回來上班了。為了防止灶王爺在玉皇大帝面前說自己家的不是,以前有個習俗就是蒸年糕或者黃面窩窩(黃黍面的),因為粘性大,可以粘住灶王爺的嘴。過了小年,那就要快馬加鞭地準備年貨了。準備年貨就得趕集,我們小孩子是最喜歡跟著趕集的,除了蹭吃蹭喝,還可以買新衣服、買鞭炮。
◆現在三十晚上一般都在家看電視晚會、喝酒,但小時候沒有電視,小孩子也喝不了酒,咋辦呢?于是三十晚上大街上就會每人手里舉一個小蠟燭,蠟燭底上插一根棍兒,一群孩子在街上跑來跑去,追逐嬉戲,宛如一條流動的火星之河。鞭炮當然要放,小時候村子里放的爆竹少,八十年代以后手里閑錢稍多了,鞭炮就多了,有幾年大街上簡直就是放爆竹比賽,大的小的上天的開花的,各種各樣,誰家放的多就說明誰家今年收成好。除了放爆竹,家家戶戶都會抱兩個玉米秸到街上,豎在那里點起來,爆竹就是圍著篝火放的。玉米秸燃到最后是要倒的,有一個說法說是最后玉米秸往哪倒哪個方向年頭就好,這個說法現在想肯定不準確,因為各家倒的方向不不一樣的。點篝火的習俗在我們那一片只有我們村子有,即便旁邊很近的村子也沒有這個習俗。不管是放爆竹也好,點篝火也好,都應該是來自于古老的習俗,那就是要嚇唬“年”這種怪物。
在我七八歲的時候還聽村里有人說“年”是存在的,以前很多人都看見過。所以一些膽子較大的年輕人就在除夕晚上12點之前到村外地頭上去等著,等著看“年”的樣子。有些人第二天早上拜年的時候就會描述說看見“年”了,是一團白霧,從南往北去了;有人說是一團白氣,甚至有人說是一團紅光。我想白霧、白氣倒是可信的,因為冬天深夜溫度很低,白天太陽蒸的濕氣凝結,再加上除夕晚上大量的爆竹產生的煙霧,是很可能產生白霧或白氣的。
◆過年不僅僅是活著的人要過年,去世的人也要過年,因為陽間陰間都得過年。年三十中午12點之前(有些有同樣風俗的地方時間不一樣)要帶著燃香、鞭炮到逝去的爺爺奶奶、爹娘等先輩墳前,去拜請先輩跟自己一起回家過年,稱之為“請家堂”。回到家進大門的時候,要在門前攔一根棍或竹竿,大概意思是自己的先輩在自己家過年,不要跑出去了。進了屋門同樣要攔一根棍或竹竿,放棍或竹竿的時候一定要站在門里面放,不然你手里舉著香,站在門外放,放完了你進來了,老祖宗卻被擋在了門外,那可是大不敬,大不孝。先輩們過完年還要給送回去,稱之為“送家堂”,是在初二早上太陽沒升起來之前。先煮出餃子在先輩面前供奉了,燒了紙,然后帶著燃香、燒紙、餃子、鞭炮等往墳塋里去,走的時候一定要把擋在門前的棍或竹竿拿掉,否則先輩們是出不來的。到了墳塋地,各墳頭上壓了墳頭紙,插了燃香,點了燒紙,然后就放鞭炮,這算也先輩們也跟著一起歡歡喜喜過了年。
先輩們在家過年的這段時間是一定要注意的(現在不太講究了),從三十中午“請家堂”回來,一般是不準再出去挑水了(現在自來水了,所以就沒有了這種講究),更不能在院子里隨便潑水,要不然泥泥巴巴的先輩們怎么走路呢?地也是不掃的,因為一掃地,爆起的塵土會弄臟了先輩們的臉,所以在之前一定要先把院子、屋里打掃干凈。再就是不可高聲語,尤其是我們這些孩子,盡量別在上屋供奉先輩的桌子前瞎轉悠,更不要大聲說話,以免驚擾了先輩。所以聰明的孩子一般在這個時候都會提一些要這要那的要求,大人們會盡量滿足,不然孩子一哭一鬧叫叫嚷嚷地在先輩們面前不好交待。
◆初一早上要拜年,輩份小的要到輩份大的人家里去拜年,不管是不是同族,只要一個村里的長輩,都是要去的。拜年的時候真是要磕頭的,磕頭時主家會拉一下說不用磕了,有的是真拉,有的是做樣子。小孩子磕頭不是為了給長輩拜年,主要是為了花生、瓜子、糖果等,所以到時候就看誰衣服上的兜兒多了。年齡稍長的人拜年是有講究的,一般的是一進屋先規規矩矩沖著供在正中的主家的先輩磕一個頭,然后再給主家長輩磕。給供奉的先輩磕頭,主家是不會攔的。
◆說到供奉,不僅是供奉先輩,還有天地。擺在主屋的是先輩之位,擺在院子里正屋檐下的是天地之位。先輩那里要掛上“竹子”(音,指寫有先輩靈位的花名冊,按輩份高低排列)或擺好照片,擺上筷子、清水、瓜果等。桌子旁邊要放一桿稱,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主題曲里有句唱詞“天地心中有桿稱,那稱砣是老百姓”,那在供桌旁擺一桿稱,意思是說“先輩手中有桿稱”,稱砣就是看你對先輩是不是尊敬,夠不夠有孝心。外面天地供奉那里,供桌上方要掛上“天地之位”的神像,桌子上也要擺上筷子。屋里、外面每到下餃子、吃飯的點兒,比如三十中午、三十晚上、初一早上等,都是要擺供的,主要是肉、雞、魚、藕盒等炸貨、水餃等。外面的天地供在初一清晨太陽還沒升起來之前是要上大供的,像雞、魚等一般都是這個時候擺到這里的,場面比較大的會擺豬頭。小時候家里窮,一般也就擺個藕盒什么的,家里一般都有雞,殺一只擺上供桌也是相當不錯的。
◆說到雞就想到豬。小時候幾乎家家都養豬,年底的時候一般都是把豬賣掉,一頭豬賣掉所得的錢過年就足夠了,而且還有富余。還有的人家會把豬殺了,稱為殺年豬,豬肉留夠自家的,剩下的會賣掉,一般都是同村的來買。這時如果誰夠霸氣買個豬頭,那是很牛的。
◆過完初一就該走親戚了,我們那兒是初二回娘家,小時候每次回姥姥家都是比較快樂的。再就是姑、姨等一眾親戚,只要不是很疏遠,一般都會盡量走到,因為一年到頭都在忙,見個面也不容易,過年是最好的機會。初五一般是不能走親戚的,因為這一天是送窮破煞的日子,要在早上點爆竹,有的會包餃子,稱之為“破五”。這個習俗全國很多地方都有,說法講究不一,但都有共同性。
老家有句老話“不出正月十五都是年”,現在這說法更寬松了,成了“不出正月都是年”。不過在農村一般過完正月十五,走完了親戚,也就過完了年。如果是年前立春的話,一般在正月底就該考慮麥苗要返青了,該澆返青水了,該準備肥料了。
◆年,就是這樣一年年過去的。現在都感覺過年的時候越來越沒有年味兒了。年輕人很多在初四、五就回去上班了,有的甚至連假都不放。三十晚上下完餃子、在外面放完鞭炮,外面就消停了許多,上年歲的在家看電視,看春晚,年輕的聚一塊喝酒。是的,現在娛樂多了,酒喝得多了,越來越多的人感嘆過年沒意思。但每想起小時候過年前幾天家家戶戶“”的剁餃子餡兒的聲音、除夕晚上那條流動的火星之河、從除夕天擦黑到初一早上不絕于耳的鞭炮聲,都在感慨,或許那才是年味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