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期間的一些碎碎念……回過頭來看也蠻有趣的,so摘出日記的一小部分分享出來,再羞恥也是曾經的自己啊~
2018/03/10
這就是壓抑。它一方面在掩飾,另一方面又在暴露;一方面在隱瞞,另一方面又在揭露。壓抑從來不會使被壓抑的東西消失。——奧達拉
2018/04/01
“吸引力法則”?
You are what you think, not what you think you are.
思想集中于某一領域時,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他吸引過來。
所以,試著全身心投入吧,心理學!
2018/04/05
變化+不適應 → 情緒不良(困擾、絕望、悲觀等)→ 心理問題(抑郁,焦慮??……)
2018/04/17
意志活動的努力程度取決于動機。——布魯納(美)
學發展這本書,我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感,體會到了生而為人的幸福、意義,活著真好。
2018/07/02
我應該接受,我是一個普通人,每個人都是普通人,只是有些人在某個領域特別優秀,所以看起來不普通。又或者,有些人的性格里有特別突出的一面,比如天性叛逆,比如情感熱烈,又或者極其冷靜內斂,這些顯眼仿佛帶刺的東西,同樣也會讓一個人看起來很特別。而就在這些想法中,我突然發現,我所謂的“看起來”不普通跟“看起來”很特別,說明我追求的僅僅不過是表面引人注目的東西,其實我錯了,真正不平凡的人絕不是表面上的張狂抑或冷酷,而是他長久以來的積淀,在不同環境的鍛造下,他變得堅韌而自信;在殘酷的失敗中,他汲取力量,變得冷靜而謹慎;在不斷地感恩與感悟中,他變得樂觀迷人……
今天還看了關于樂商的一篇研究報告,我再一次明白,所謂的樂觀主義,悲觀主義,也都是受后天因素影響而形成的,而自信,也必然是后天經驗的積累。雖然我們不可否認的是,有很少一部分人生來就不平凡,但他也是不完美的。并且,如果一個生來就不平凡的人想要過不平凡的一生,他也只有不斷進步,用自己的雙手來創造屬于自己的傳奇。
我確實是一個很普通的人,甚至性格里也不存在什么太尖銳的東西,可這不代表我就平庸啊。每一種性格都有它的兩面性,性格中性的我,屬于風向星座的我,確實就像一陣風,在不同的環境下,都能表現出不一樣的姿態,我可以很熱情,也可以很含蓄;可以很感性,也能理性分析。
這樣,不也很好嗎?
像風一樣,多自然。
何必去糾結到底特不特別呢?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不是嗎?
???2018/07/04
《用戶體驗要素》讀書心得
今天終于看完了這本ux入門書籍,縱觀全書,還是有一些跳出書籍本身內容之外的感悟。
本書講述的是設計一個產品的全過程應該包含的五個要素,而設計一個產品,也就是完整地,成功地做成一件事情。最重要的,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一切的基礎,應該是明確目標,而這個目標必須是清晰而具體的。接下來就是像本書末尾提到的,這個過程不是“短跑”,而像一場“馬拉松”,它需要你有大局觀,知道自己每個階段要做的事情,知道慢下來調整,以更好地重新繼續征程,在每一個岔路口,你也必須放慢腳步,確定未來的方向,這時候就可以參考自己最初的戰略和目標,從而知道此刻選哪一條路才是更有效率,更正確的。暫時看來,雖然這樣的停頓很浪費時間,但它卻是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因為方向錯了,很有可能你永遠也到達不了終點。
反觀我以前在完成一個ppt時,更多關注的只是外形的美觀,整體的和諧統一,這都只是屬于表現層,太多的時間花在這上面,讓我忽視了我做這個ppt的目的,也讓其內容顯得不充實,缺乏說服力和可讀性,可以說是“華而不實”了。
???2018/07/07?
關于“自我”與“歸因”的感悟
題外話:7月7日啦~還有正好14天,兩周的時間,加油啦~嘻嘻,按計劃來的學習+生活,感覺很滿足呢。
這兩天開始第二遍學習《社會心理學》,準確地說是“心理學的社會學”。頭兩章的內容是有關“自我”和“歸因”的,學習完后,我再次有了新的啟發。
就像心理學家貝姆所說的,人們常常不清楚自己的情緒,態度,特質和能力等,因此對自己的推論也是依賴于自己外顯的行為。我們在生活中與環境,與他人有許多互動,每天都會發生很多事情,其中必定有成功或失敗,而我們對這些有關自己的事情的歸因,就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對自我的理解與判斷,這些判斷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加入到我們的自我圖式之中,進一步影響著我們未來的做法,選擇。所以每個人是否以有利于自身的方式歸因,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我應該常常反思自己的歸因方式,是不是犯了歸因錯誤,心理學家Kelly認為最好的歸因應該遵循規律性協變原則。任何一個結果的產生不可能源于單一因素或者簡單直接的某幾個因素,這也要求我們思考問題要全面,有深度。但是,如果暫時做不到這一點,我也不妨試著使用有利于自己的歸因方式,保證偏差范圍的前提下,來思考事情的原因。
自我概念的形成也受許多因素的影響,而且它經常是不客觀的,受他人反饋的左右,也受過去經驗的影響。其實我要做的只是專注于當下,專注于此刻的自己,把該做的事情做了,不違背自己的本心,這樣也省去了多余且沒用的焦慮,更抓住了寶貴的時間。這樣一來,相信在不知不覺中,我會變得越來越好的。
從初中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了:我到底是什么樣的?我是誰?結果直到今天,我也弄不清自己到底是誰,可能是這么些年來我變化得太快,以至于思維跟不上了吧,哈哈。
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
嗯……這個永恒的話題……
??2018/07/13(提前面試未取得資格)
哭哭哭
面試資格都不給的嗎???
我恨!!!
老子憑自己本事考上給你看!!
有什么了不起的。
.
.
.
.
.
.
.
.
.
??????
2019/03
xixi, 我這還不是考上了????。
summary&review ??
回顧這一年多的考研,覺得說難是真的不難,說簡單也確實不簡單。認真學習,把該看的都看了是必要的大前提;一步一步把所有的知識從陌生到熟悉,再到不斷內化了是關鍵。而對于心理學這個學科來說,能將知識運用于日常生活,用于提升自我認知與反思,更是有buff加成的效果,學習過程也不至于太枯燥乏味。
但是啊,這些都不是最難的,最最難跨的關口永遠是自己內心這道坎,焦慮、恐懼、失望、自我否定、精神疲乏……(考研期間這些情緒一般是如影隨形,陰魂不散。)每一種情緒惡魔都能輕易將你撂倒。
▲其實真的實在調整不來也可以選擇放棄,考研需要很大的時間成本,積累兩三年的工作經驗一樣可以獲得成就,還能積累一定財富,提前了解社會,就看你到底想要什么了。所以考研不是人生唯一出路,只是一種選擇罷了。
話說回來,想要克服這些情緒“魔鬼”也很簡單:
首先必須正視這些情緒,而且時刻作好與它們戰斗的準備。我自認對于焦慮沒有很強的應對能力。記得自己最焦慮的時候采取的是“佛系策略”,即告訴自己:焦慮就焦慮吧,事情該做的做,做完了想焦慮就繼續焦慮,這樣起碼不耽誤事兒啊,痛苦就痛苦點吧……(我還會看微博上研友們發的一些評論動態,發現:啊,原來大家都一樣,有的人比我還夸張誒……(一波向下的社會比較,此處請勿模仿。))
其次就是一句話:just?do?it!找準目標,去做就完事兒了!沉浸于負面情緒從來不能解決問題,積極面對、不斷調整、立刻行動才是上上之策。(Tips:運動也超有效哦~!!)
選了這條路的寶寶們,不用怕!卷起袖子就是干啊!!!
加油??????~~~!!!
「最后小聲劇透:別的不清楚,對于咱江蘇的學生來說,考研,個人認為難度不到咱高考的1/10,and南方的大膽往北方考,真滴真滴沒那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