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西安承載了中國千年文化,歷史的厚重培養了這座城市不疾不徐,不慌不忙的穩重態度。
歷史上的西安稱作“長安”,顧名思義是當政者期盼政權長治久安的意思,所以這座城市也的確見證了中國最輝煌的幾個朝代,尤其是漢唐。看到城墻上掛著的紅色筒形燈籠,依稀能感受到當時的盛世華章。
萬國來朝,熙熙攘攘,各色皮膚和發式的人群爭相觀看路邊藝人的絕活,用各種語言發出贊嘆的喝彩。載滿羊毛、地毯等西域風情的貨車、掛著駝鈴的駝隊從繁華中走過,銀鈴一響,家家戶戶涌出門來巴望著絢爛的衣帛和精美的器具,也洋溢著滿滿的幸福感。在上元節、乞巧節,姑娘小姐在丫頭的慫恿下來到這擁擠熱鬧的長安街市看花燈、猜燈謎,花燈的對面一定是一位翩翩少年,佳人相見即相念。
在歷史車輪的碾壓下,各朝宮殿已被付之一炬,但仍留給這座城市一種端莊。
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屋頂形式主要有龐殿頂,重檐龐殿頂等,瓦為暖黑色琉璃瓦,屋脊為線脊,角施鶴尾。凸顯唐代建筑風格,即出檐深遠、起翹平緩而舒展、舉折比明清為小。這個“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唐風建筑群,主次井然有序,高低錯落有致,氣勢雄渾莊重。這是青銅器在現代社會的歷史凝暉,也是漢唐崇尚老子無為而治,寡淡樸素的歷史情結。
大雁塔是四方樓閣式磚塔,外表是溫厚的磚土色,沒有八角斗拱,沒有雕樑畫櫞,像是一級一級的土臺,樸素典雅,厚重大氣,是當時建筑風格的彰顯,更標志著佛教文化寬厚和善的氣度。
西安城東北方向的大明宮也只留下一片遺址,復建的丹鳳門屹立于廣場之上,不似故宮的鱗次櫛比、精雕細琢,這里更開闊、更寬敞,單體和群體、局部和全部之間有機聯系,不拘泥于繁瑣纖柔的裝飾和細碎俗艷的色彩,顯示著大國的雄渾和闊大。丹鳳門內御道廣場約15萬平方米,也許萬國來朝的時期,各國使臣都是在這靜候待宣的吧。昔日的色彩和技藝以不能體現,但是開放,開闊的氣度透過遺址可見一斑。
不似北京的熱鬧,不似上海的繁華,不似杭州的炫麗,西安成為一座文藝氣息濃郁的城市。人人都想在這里放慢時間,安靜呼吸,酒吧里都是民謠,舒緩抒情,街頭都是方言調調,“連一個女娃都騙不哈”,親切淳樸,琳瑯滿目的“肉、饃、面”店和粗獷嘹亮的叫賣聲,粗獷豪放,叫人忍不住要吼兩嗓子,“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
“頭頂山,腳蹬川,世世代代做高官”。西安作為政治中心,見證了秦朝一統天下,漢朝縱貫東西,唐朝萬國共饗。這是一座城,更是一部書,記錄著昨天的輝煌與昌盛。絲綢之路的駝鈴透過風沙響徹歷史,今天的“駝隊”要托起更大的歷史重任。
文/亮亮大口袋裝,歡迎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