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剛從校門出來的應屆畢業生,心中不免有這樣或那樣的沖動,想要做番事業但又感覺力不從心,因為我要面對來自一個熟悉的名叫“現實”的陌生人的壓力。然則我面前的壓力不是來自就業,而是一種精神束縛。
前幾天我就“工作動機”這個問題與朋友M進行了一番探討。M表示工作就是為了錢,這無可爭議。我認為工作是為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捎帶解決一下溫飽。每當我拿這個觀點,換來的總是“幼稚”、“愚蠢”。活在當下,大家真的太過物欲了。有一種中國的經濟建設太過迅速,導致精神文明建設跟不上她的腳步的感覺。
最近學習了一個新詞叫“機會成本”。是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所要放棄另一些東西的最大價值,也可以理解為在面臨多方案擇一決策時,被舍棄的選項中的最高價值者是本次決策的機會成本。舉個例子,當我們遇見一個丟了錢包的外地學生的時候,怎么做?當我們遇到一個摔倒的老人的時候,如何選擇。那么如何理解遇到這些情況并真正伸出援手的人。就像奧斯特洛夫斯基那樣:“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人們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來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他不致因虛度年華而懊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已把自己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全人類的解放而斗爭。’”現在不需要斗爭,但需要“解放”。解放人類精神上的枷鎖,擺脫物欲的支配。
“人們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魯迅如是說。我們總是想得到最好的“生存空間”、最昂貴華麗的衣服以及他人吃不到東西。好像只有錢才能體現我們自己的價值。然則在我看來,錢的價值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大。
活在當下,做一個不卑不亢的人,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心若向陽,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