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過馬路,是網友對部分中國人集體闖紅燈現象的一種調侃,即"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所謂的"中國式過馬路",其實已經成為城市交通管理的一種"痼疾",
這一現象折射出的,不僅是管理手段的乏力和無奈,還有國人規則意識的淡薄,更重要的就是文明禮讓的國民素質的缺失。
一、
早上我剛剛送完兒子上學,準備過馬路到對面去菜市場。早上車流很大,好不容易等到紅燈,車輛停下來了,我和一眾行人剛要過馬路,可右轉的車子來了,還一輛接著一輛,好不容易等到這些車開完了,過路時間只剩下五秒了,行人們只好連跑帶顛的過了馬路。多虧是我們年輕,腿腳利索,才能爭分奪秒的過了馬路,而我旁邊站的一位大娘就沒能過來,只好等下一次行人綠燈了,就聽她老人家嘴里嘟囔著“司機沒有一個好東西。”
人走得慢,車走得快,紅綠燈給車通過的時間有兩三分鐘,你得站在旁邊吃灰塵和尾氣;而給人過街的時間只有十二三秒,得小跑步才得過去。人行綠燈亮起時,行人開始走斑馬線,右拐車高速駛來,我們躲不躲?好不容易右拐車,首尾銜接從面前走完,剛抬腿,左拐車又呼嘯而來,誰敢硬上?
這世間,有人開車,有人騎車,有人走路。開車的看不起騎車的和走路的,認為是他們堵了路,影響了通行的效率和速度。騎車的和走路的卻認為是開車的用非常手段侵占了更多的公共資源。
我急著往這邊走,你急著往那邊行。你不想避讓我,我也不想避讓你。先下手為強,"狹路相逢勇者勝"。為了提高勝算,很多人都在試圖千方百計團結"一撮人",人多力量大,團結就是力量,人多好辦事,法不責眾。
二、
在車輛與行人之間,行人算是弱勢群體,之所以會出現了“中國式過馬路”,就是公共交通資源上,強勢、弱勢的分配不公。
有的司機會說,這是交通法規的制定,我沒有違反交通法規就沒有錯。是的,我們確實找不出法律上的錯誤,但是,我們都忘記了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我們是高級的,文明的,進化的。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過“法律,是道德標準的底線”。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雖然人類的道德在某些方面有共通性,但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所以才會有法律本身的制定。
文明交通的構建,絕非一朝一夕,它必須有賴于執法者的嚴格執法,更必須有賴于交通參與者的自律。
三、
當前,我們的機動化發展過快,但是交通文明并沒有增強。道路的問題,不應該只是一方面的問題。對于行人來說,該多些自覺自律,遵守紅綠燈的交通規則,文明過馬路。而對司機來說,駕車行駛在路上,當然處于是一種強勢地位,毫無疑問地該對行人多一些避讓。
杭州這個文化濃厚的城市,就率先在此方面做出了表率。杭州交通法規規定了,斑馬線前必須讓行人,否則被攝像頭拍到了就扣分罰款。過了一段時間,大家都形成了習慣。
斑馬線前有一輛車停了,其他車也都停了。不停的,會被鄙視。如今,在杭州城里,一般是只要有一個車道的車停下來讓行了,旁邊車道的車基本都會同樣停車禮讓。
筆者也曾經去旅游時候就感受過,大公交突然在旁邊停了下來,擺手讓我先走的時候,心里暖暖的,有一種想鞠個躬再走的沖動。之后每次聚會、聊天、推薦旅游地點之類事的時候,我都會提起這一點,濃濃的贊一個!
從硬性規定到形成習慣再到形成道德觀,就是這么個過程。
車讓人之后,其實不光是養成讓人的習慣,是感受到在這個互相尊敬互相理解的氛圍;對很多行人來說,汽車也不再是危險和威脅。雙方都不把對方視作自己在路上的障礙了。司機尊重行人,減速讓行;行人尊重司機,快速通過。
隨著整體社會文明行車的習慣養成,司機們一點一點地從被動化為主動,行人們怎么可能還不會被感染呢,大家都讓行了,那我也讓吧。中國式過馬路是不是就會自動減少直到消無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