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一段對話,少年問智者:如何才能變成一個自己愉快、也帶給別人快樂的人?智者笑答:有四種境界,你可體會其中妙趣:首先,要「把自己當成別人」,此是「無我」;再之,要「把別人當成自己」,這是「慈悲」;而后,要「把別人當成別人」,此是「智慧」;最后,要「把自己當成自己」,這是「自在」。
其實這四種境界的進階過程就是修行。修行修的是什么?是自己!
作者王路在《沉住氣,吃硬飯》一書中說:“修行的過程,就是消解對立的過程。發現先前的理解全錯了,現在的理解也錯了。在一切的錯當中,包含了真理。真理就是對錯本身的覺悟。這時,你會意識到,你的職業、生活,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修行。同時,你的職業、生活又很重要,因為那就是你的修行?!?/p>
娑婆世界,眾生皆苦。越長大越發現,生命里的苦比樂多多了?;蛟S在生活的一地雞毛里,或許在工作的厭煩、瓶頸里,或許在戀愛的折騰無果里,或許在婚姻的經營不善里,或許在各種誤會里……
我們大部分人對于快樂的記憶很是短暫,但對于痛苦的記憶可謂刻骨銘心。
如果現在讓你說出令你幸福快樂的事情,估計你要在記憶倒帶里翻找好久還不一定能找到,但是讓你說出令你痛苦的事情或是你痛恨的人,估計你如數家珍。
所以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懷念自己的小時候,那時候天真無邪,跟人吵架不和可以秒好,不愉快的事情基本不會在自己的阿賴耶識里面標下記號。
那時候身體很輕,沒有各種煩惱、怨恨、計較、算計、欲望……而現在很多人負重前行,你說是因為生活工作壓力所致,其實不全是,大部分人是因為心里積壓了太多的垃圾以及無休止的欲望。
我們習慣性找別人的不是,而對自己太過仁慈。其實任何事情的發生、任何人的相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萬法唯心、境隨心變說的就是這個理。
如果能理解并且接受這個理,那么我們在這一生中遇到的一切,起碼我們可以有個正向的應對態度。
王路在《沉住氣,吃硬飯》一書中說:人唯一需要做的是完善自我,之后一切都將隨之而來。
我深以為然。
我們的三觀不同,看待事情的角度也各異。舉一個例子,一個人早上起晚了,趕到公交站,公交車剛好開走了,這時他可能會惱怒,怨恨司機為什么不等等他,也就幾秒鐘的功夫,眼下要等下一班車就要遲到了,遲到就會扣工資,而且可能還會影響到職業發展……他可能會想出一堆假設的負面影響,可以說是思想垃圾,而他卻深陷其中。
但換一個角度,他其實該反省,是自己早上起晚才導致自己趕不上公交的,即便他后面所有的假設都成立都發生,該負責任的人是他自己而非公交車司機。再者,公交車上的人或許也趕時間,沒有人有義務等他。
所以呢,同樣一件事情,導致的結果或許是一樣的,但是將責任推卸給他人還是首先檢討自己對人心情和成長的影響是千差萬別的。
王路說,《沉住氣,吃硬飯》里面所有的文章,都只是談如何認識自我,理解他人。
嗯,這是人一生中首要而且重要的學習部分,也是“活到老學到老”的課題之一。
人生中有千難萬險,人生也是孤獨的,甚至有人會覺得日子無聊,所以我們不斷問自己:生命有何意義,人生有何意義?
如果只是發問,不去尋找答案,那么問題一直都在。而在修行的過程中,或許你可以一點點地剝開問題的外殼,一點點地尋找到屬于你自己的人生意義。
正如王路在書中所說:古人說,窮理、盡性、俟命。這條路是永無窮盡的。每往前邁出一小步,多窮一步的理,就可以多盡一分的性。始終走在這條路上,探尋自己的方向,自然無暇顧及日子該如何打發這種問題。因為你永遠知道哪些事情可以讓你的生命變得更加有意義。
王路的《沉住氣,吃硬飯》是一本有趣的書,涵蓋生活、工作、親情、愛情等等的思考,里面運用了佛學和儒學的智慧,平和的剖析問題。
如果你遇到了縈繞心頭又暫時無法解開的難題,不妨放一放,豁達地說一聲:一切隨他去。
一切隨緣就是因上努力,果上隨緣。盡自己的努力掌控可以控制的部分,不可控的你也強求不來。
說到底還是:修行就是修正自己,人唯一需要做的是完善自我,之后一切都將隨之而來。沉住氣,才有底氣和能力吃硬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