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為我會哭。
三周前應聘簡書心理專題副編成功,開始了審稿的日子。來,大家感受一下高峰期6小時的流量——
身為數學渣,我淡定的拿出草稿紙,算了一筆賬:以平均每篇1000字計算,我要看大約1000乘以800(非高峰期減半)等于800000字,80萬!我的審稿時段為6個小時,就是說,在我連續工作不休息的前提下,每小時需要看15萬字,將小時換算成秒就是,每秒鐘41.7個字。
也就是說,6小時內,要持續以每秒一行半的速度掃描文章。嗯,誰有比較好的速讀班推薦一下……
我以為我會被搞垮。
但我并沒有。
因為我突然發現,想混入心理圈的人不僅僅是心理學人和愛好者們。他們還包括——
詩人。詩人是個很有規律的群體,喜歡在子時出沒,可能這個時間段內心比較柔軟。有個擅長絕句的詩人,投了三篇稿,被拒后慷慨激昂,詩興大發,文如泉涌,每十分鐘投一篇詩來,大有想搞垮我的架勢。我很欣賞你,但你用的工具不對啊哥哥,詩歌無法搞垮一個心理副編。
煲湯的人。不要誤會,其實我本人不反雞湯。我跟逍遙大師有一個共識,雞湯只有真正經歷的人才寫的出,也只有真正有經歷的人才喝得下。當有人把摻了水的二手雞湯端到眼前時,我不想喝(反雞湯同理),也不想讓讀者喝。雞湯無法搞垮一個心理副編。
抄書的人。抄書的人是很勤奮的,很多堅持每天打卡,讓人欽佩。這讓我常常帶著欽佩之情拒稿。讀書人很多都知道拆書幫的RIA,但經常看到R(片段),I和A呢?讀書的價值不在于炫耀讀了多少本,不在于做成漂亮的思維導圖,在于深度的思考(I)和如何變成改變生活的力量(A)。抄一萬本書,也無法搞垮一個心理副編。
自戀的人。自戀的人有兩種,一種是喜歡放上一張大大的自拍照,感謝你們,讓我審稿之余還能享受賞心悅目的容顏,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眼球的疲勞。另一種是喜歡放微信和二維碼。寫文的目的就是“來呀來呀,加我呀”。我知道你想干什么,但我不說,呵呵噠。光靠自戀,是無法搞垮一個心理副編的。
說話不喘氣的人。沒啥好說的,我有密集恐懼癥,你要謀害朕?來人,抓刺客......總之,萬一讀者中也有密集恐懼癥呢?對吧,本著對讀者人身安全負責的態度,就不能讓您通過啦。企圖用文字連續攻擊,也是無法搞垮一個心理副編的。
此外,還有“小說家”、“厭惡圖片的人”、“超愛配圖的人”、“碎碎念的人”等等,鑒于人種眾多,就不例舉展示了。實際上,上述人種,可以統一為一個大民族——
“就算你通知了我打死也不看專題首頁要求的人”
這樣的話,我也只好遵循《天龍八部》里慕容復的道理——“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你不看我,我也不看你了,我兩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友情提示:為了更好的搞垮我,投稿前請猛擊一下專題首頁,查看右側要求。
接下來是正題:到底怎樣搞垮副編呢?
我害怕會思考的人。尤其是想清楚以下四個問題的人。
1、我到底想說什么
2、我講個什么故事
3、我選擇什么文字
4、暫時保密,見后文
第一個問題:你到底想說啥?
既然已經投稿,可以合情合理地推定,你寫文章不是為了“自嗨”,而是希望被更多人看到,最好附帶嘩啦啦一片叫好評論與點贊。不用嬌羞,“求認可”這事兒讓我們更具人性,顯得沒有那么“仁波切”。
按下投稿鍵的那個瞬間,你已經決定用文字的方式向讀者傳遞點什么了。
現在,假設你在電梯里,你的男神(女神)走了進來,電梯里沒有第三個人,你只有12個樓層的時間表白,你該如何表述?
要知道,當一個“神”很忙的,沒有時間關心你的瑣碎。此外,身處信息爆炸時代讓“神”們變得心浮氣躁,極度缺乏耐心。對的,這個男神(女神)就是你的讀者,在海量文章的簡書,你真的只有幾十秒的時間去表達。
所以,將全文的精華濃縮成一粒“九花玉露丸”,并將其表現在標題中,是在有限的時間內,抓取“神”們眼球的關鍵。
不學好的同學開始琢磨著,抓眼球好辦呀,使勁往標題里裝性、錢、奇聞等等,企圖用底層需求吸引最多的流量。有用嗎?有用的。但是“標題黨”之所以遭人厭,是因為感覺被欺騙。同學,你喜歡被人騙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標題不應該僅僅成為抓眼球的工具,更應是文章的靈魂。這正是心理專題首頁要求第一句話中,“言之在理”的那個理。換言之,整篇文章本質上就是標題的多角度展開。說到這里,我不禁要問——
同學,你想說什么?
“言之在理”的理,是靈魂,是太陽,是大爆炸的核心,是唯一的神話。那么另一句“發乎于心”是什么意思呢?請看第二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你要講個什么故事?
“言之在理”重點在理,“發乎于心”核心在情。理是骨架,情是血肉。理是本質,情是皮相。有情感有理智才是社會主義好青年。
情將安出?
美國學者喬納森·歌德夏會告訴你:故事。
講故事是人與生俱來的欲求,人們癡迷于故事。故事為現象注入解釋,故事為生命創造意義。……電視是故事,音樂是故事,游戲是故事,我們一生生活在故事里。——《講故事的動物》
故事天然就是道理的載體。希臘神話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承載著人戀母弒父的深層道理。那西瑟斯(水仙花)的故事,本質上可以是個自戀的道理。大話西游的故事,可以隱喻著一個男人的成長歷程。
好的故事總是動人的,它吸收我們內心情感的投射,將我們代入故事里的人和事,歷經模擬的現實。也正是因此,故事不好寫。每每看到流水賬似的敘事,總是讓我不堪卒讀。
已經不止一位學者總結了故事的模式。電影故事里,套路幾乎雷同,但我們屢看不厭,說明這套模式經歷了實踐的檢驗。上文所述的喬納森·歌德夏提出的故事模式最為簡單:
主角——與困境戰斗——完成改變
大神約瑟夫坎貝爾則以“英雄之旅”模式奠定了神話學宗師地位,《星球大戰》系列借鑒此模式大獲成功。
最為詳細論述故事模式的當屬傳奇編劇羅伯特·麥基的書——
以上模式都大同小異,最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模式無一例外的都提到了一件事——改變。這是一切故事的核心:主角通過某個事件實現不可逆轉的改變。
你的故事寫到了嗎?
第三個問題:你選擇什么文字?
有了骨架,有了血肉,文字是毛發,是細節上的呈現。
對此我是沒有發言權的。逍遙大師曾不止一次說:我善文,你善評。故不敢多言。只講一個點,文字的信噪比。
信噪比:指一個電子設備或者電子系統中信號與噪聲的比例。——百度百科
放在文字上,就是“有用的文字”除以“無用的文字”。有用的文字自然是對文章之理有意義的文字,反之為無用文字。實際上,這是著名的“奧卡姆剃刀原理”另一種表述。
奧卡姆剃刀原理: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這是禪的美學,文章的信噪比越高,文章越美。如同中國畫的留白,日本庭院的枯山水。簡單說,把文章里那些沒用的話刪掉一點哈。
第四個問題:你愛自己寫的文嗎?
你會把文章當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嗎?如果是自己的孩子,你會寫完就隨便投投,再也不去管它嗎?你會好好去發現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嗎?
捫心自問,無需回答。
這也許才是最重要的問題。
文字是有力量的,電影《降臨》里,女主因為學習了外星人的環形文字而擁有了跳躍時間線的能力。
某種意義上,我相信這是真的,每一篇用心去寫的文章,用心打磨的文字,都會整理你的思想,滋養你的生活,誰知道呢,也許能改變你的世界。
最后,來吧,互相傷害吧!用更多的好文來搞垮我,并在此過程中收獲更好的自己。
【注】以上觀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心理專題及簡書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