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陳高興
四年零八個月前,當這個皺著眉頭,渾身通紅,光溜溜的家伙,在我面前放聲大哭的那一刻,我成了她的媽。
起名的時候,翻了老黃歷,看了八字,查了重名,終于起一個文縐縐的名。
但,其實,我最想叫她,陳高興。
2.一點都不高興的陳高興
我一直在生二胎這個問題上,立場不堅定。
之所以糾結,是因為這個陳高興,一直讓我高興不起來。
她是多么小的一個小孩啊,可是她居然懂的很多。并緊緊抓住我的軟肋,用非武力的方式攻擊我。
“媽媽,我要起床,你給我穿衣服”“媽媽, 我還要吃”“媽媽,我尿褲子了”。。。。。。
在意她穿衣服慢會著涼,于是幫她穿。
在意她吃太多積食生病,于是把食物的多少進行了控制。
在意她開心不開心,于是多少順著她的意。
她可以上一秒嚶嚶哭著,下一秒破涕而笑。
我的軟肋不停被踩著,不可掙脫。
我從來沒有想過,一個小姑娘可以把我搞的如此烏煙瘴氣,挫敗感足足。
但,我就是沒辦法。
當我甩臉,并且狠狠懲罰她的時候,陳高興覺得我是個壞媽媽。
3.會魔法的陳高興
在 她三歲以前我看了很多養育嬰幼兒的書,也看了很多雞湯文。
后來,我就喝不下雞湯了。
五分鐘的雞湯效果只有半天,生活在環境、人物、位置等等各種關系都沒有辦法置換的情況下,百分之九十九就是按照原來的軌跡順序滑動。
而且,雞湯有毒。溫柔的、賢惠的、理智的各種雞湯喝下去之后對著這樣無法改變的生活,它就成了你質疑、遺憾、困惑的深重毒藥。
因為,你想要雞湯樣的生活,但是目前你無能為力。
而我的陳高興,卻像一個會魔法的小精靈,通過她的天真、頑皮、單純以及種種空白來洗滌我的內心,告訴我:
生活應該高興一點。
進取與妥協
“媽媽,再給一小塊豆腐”吃完飯被叫下飯桌的陳高興,三分鐘之后必定要干的事就是采取迂回戰略,進行死纏爛打繼續討吃的。
相比,無數個家長追著哄著娃吃飯,我們一直是被羨慕的對象。陳高興小朋友旺盛的食欲促使她十個月的時候,就會自己抓著勺往嘴里送東西,一放到寶寶餐椅上,就開始興奮的揮舞小手。為了更快地喝到奶,很早就學會了從1數到10,并且16個月的時候就會說完整的句子,比如“我要吃枇杷”。如果不是因為她容易積食,我會為她這個激發她很多技能的特長而省心不少。但是,她基本上十次生病有九次是因為吃多了。每次她挺著渾圓的肚子,又哧溜跑過來找吃的時候,我就發愁著要怎么打發她。
“最后一塊肉,好不好?一點點,就好”
。。。。。。
“剛才是最后一塊肉,現在最后給我一塊海蠣,這樣就行了”
。。。。。。
“要么你再給我吃一塊,要么下午給我吃蛋糕,兩個選擇,你選一個”
。。。。。。
這樣的場景不是頓頓都有,但基本上也少不到哪里去。
我們試著找各種方法,比如定量,比如叉開吃飯時間,比如。。。。。。
她以“得寸進尺”的姿態向我們展示了她的欲望和毅力,而我們則在這看似搞笑的場景中,學著與她妥協,從更深層次來說,是學著與自己和解。
陳高興用行動告訴她焦慮的媽媽,這樣有什么不可以呢?就這樣吧,你看我好著呢。即使是生病了,到了再說吧,或者媽媽你有解決的辦法啊。。。。。。(恩,對對對,你媽媽備著三焦水,你爸爸是你的首席運動指導官)
是不是?小娃娃們就是這么簡單,但是你拿她沒辦法。生活其實也就那么簡單,你只是拿自己沒辦法。
第一與第二
陳高興已經是中班的小朋友了。
現在的小朋友起跑的都好早,她已經和小區的另外兩個小朋友一起上外教英語課了。
我知道她只是想跟那兩個小朋友一起玩,而上英語課也是玩的一種,因此每周二的晚上她都急不可耐地看時鐘,急急問“外婆,我的飯煮好了嗎?""外婆,到七點了嗎?”
這樣過了兩個月,有次我意外發現陳高興上課的時候非常不高興,悶悶不樂,跟讀非常小聲,居然還趴在桌子上了。外教一直在提醒她“can you speak again?cindy?”那天下課后,我把她拎到了房間。
她絞著衣角,又在那嚶嚶嚶嚶的哭。
我瞪著眼,在那發火。到最后,粗魯地拋出了通牒,要停掉這花了錢還不高興的英語課。
"媽媽,你應該一生出來,就給我起名叫劉陶陶。”
她委屈的不得了又恨恨地說。
“為什么你要做劉陶陶?”我開始犯暈。
“因為,她總是第一個說出單詞,她是第一,我也要做第一”
“可是,我從來沒有叫你做第一啊?!”我不知道這娃的思想已經激進了。
“我想做第一,但是我做不到”
“你做自己就好了,但是要認真,做第二第三就好了,只要不做最后”作為一個從不要求自己做第一的娘,我試圖安慰她。
“我要做第一,但我不知道怎么辦”
我終于明白了她為啥在課堂上破罐破摔的模樣了,由于無助,她選擇用另一種方式來引起注意,哪怕這是消極的。
“好吧,你做不成劉陶陶,但是你可以做自己,并且是第一,如果你從每天中午睡午覺,那么上課的時候你就不會犯困,如果你認真記住上課內容,下次你就會第一個說出單詞,這樣你就可以做第一了”我趁機把要求夾雜了進去。
顯然,我的解決思路對她是有指導意義的,因為她馬上領悟了,高興的說“那我可以是第一,劉陶陶是第二”
說完,她擦了眼淚,沖我不好意思地抿嘴笑了一下,然后摸走了我的手機,自己上微信復習英語去了。
一個小孩,四歲,陳高興。她想要成為好的樣子,刺激到我了。畢業十年,我都忘記了成為第一的感覺,也沒有了想要成為第一的渴望,在生活的進程中,我不停地調整,調整,終于到了安逸的狀態,卻沒什么好高興的了。
2017年1月一個午后,偶然的,我看到劉主編的朋友圈,發了條消息給他,說,我要做點什么。
劉主編說,那就從這里重新開始吧。
我像是一臺舊機器要被翻新派上新用場一樣,懷有期待,并且為這個突發奇想的小起步而暗自高興。我開始閱讀,開始練筆,我想撿回曾經的第一,做美好的自己。
大名沒叫成陳高興的陳高興小朋友,其實,我只想你高興。在與你相處的高興或不高興的日子里,我都感謝能和你一起將生命的旅行換個角度再次感受,你像一面鏡子,我不得不更加自省,不得不增加彈性,以溫柔懷抱你。正如我對你的期望以及你對我的所為,擁有了高興,其它的又有什么大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