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64歲,希望我擁有一張木桌,在我熱愛的廣告公司。桌子最好長得和京都大學旁的“進進堂”咖啡屋里的一樣,結合歲月與木匠“本物志向”式的講究,異常寬大,容得下10個人一起喝咖啡。
這是臺灣廣告人曾淑美在她《當我64歲》中寫的一段文字。
恰巧,The beatles有首歌叫《當我64歲的時候》,歌詞“當我64歲時,頭發會慢慢掉光,你是否還會寄給我情人卡?帶酒為我祝福生日?”
我不想要到64歲了和曾淑美一樣,還要想工作的事情,還要更好更有創意的工作,這不是我的價值觀,不管現在我多么享受我現在的工作。我也不會和The beatles那么浪漫,還想這情人,想著社交。
當我老了,我想怎么樣?
當我老了,當我64歲的時候,我不折騰,不吵鬧,不依戀工作。我會回到我的出生的地方,一個有山有水地方,有我兒時許多美好回憶的地方,買下一塊山頭,隱居山林,搭一間不會特別華麗的木屋,劈柴,喂馬,看門前花開花落,日出日落。
10歲時,我想要什么沒有什么。苦難的日子讓我知道什么是堅韌。
20歲時,我知道我想要的東西在未來。沒日沒夜的苦讀就是希望未來快點到來。
30歲時,我得到了一些東西但是我還有很多沒有得到,我的欲望剛剛張開嘴。一個叫激情的東西推我不斷向前走。
40—50歲時,我希望得到的東西都已經得到,我過上了所謂的精英主義生活。我會驕傲,竭斯底里,不可一世,不可理喻。
64歲時,我發現我最想做的,就是在兒時玩過的山頭上,溪水邊,一遍又一遍的玩耍,忘記回家的路的地方,搭一間不會特別華麗的木屋,劈柴,喂馬,看門前花開花落,日出日落。
當你老了 頭發白了
睡意昏沉
當你老了 走不動了
爐火旁打盹 回憶青春
——歌曲《當你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