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都是智者投胎轉世。幾千幾萬年累積的智慧,滿滿裝在比人類小的軀體里,狗不用言語,它用全身來說話。--勞倫茲
七歲時某天,我爸伶回一只小狗,說第二天準備拿去賣。當時的我看到它甚是喜歡,雖被關在籠子里,但我一直陪它說話,它沖我直搖尾巴。相聚的時間十分短暫,第二天天剛亮,我爸就拎著它出門了。當我得知它已不在時,嚎啕大哭,央求我爸找回來,可這些行為,在大人的眼里,無非就是一個孩子的無理取鬧,而我也再也沒見過它了。
當我在看史蒂文·羅利根據真實情況寫的《莉莉和章魚》時,我又想起了兒時的那段經歷,許多細節已經十分模糊了,但那份心情,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會忍不住熱淚盈眶。當看到史蒂文的莉莉離開時,眼淚奪框而出,仿佛就像當年的我們,被迫分離。
《莉莉和章魚》是一個關于愛與告別的故事,改編自史蒂文?羅利的真實經歷。莉莉是一條臘腸犬,史蒂文在30歲生日時,彼此相遇了。正如小說中寫到的,在他們相見的第一天,不是史蒂文選擇了莉莉,而是莉莉選擇了史蒂文。12周大的小莉莉跑向史蒂文,輕輕地咬開了他的鞋帶,故事就這樣開始了。他們一處,就是12年。
12年對一條臘腸犬來說,已經走向了生命的衰竭,在年邁之際,莉莉長了一個腦瘤。小說中史蒂文不停的與腦瘤做斗爭,并稱呼為“章魚”,在經歷過“海洋思考”的頑強抗爭中,史蒂文選擇了毫無痛苦的安樂死,讓莉莉帶著愛與平和離開了。
小說中,史蒂文采用平鋪直敘的方式,來講述他與莉莉的故事,以時間為軸線,將他與莉莉的日常生活中的互動串聯起來,每個章節就像一篇日記,記敘著他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與那些難以言表的動人情感。
史蒂文采用了擬人的手法,讓莉莉和章魚都開口說話,通過簡單的對話,讓莉莉在讀者心中的形象生動起來,也讓讀者看到史蒂文對莉莉的用情之深。
這!盒!子!太!舒!服!了!用!來!睡!覺!棒!呆!了!我!喜!歡!它!的!四!邊!還!有!這!條!彈!簧!帶!子!
“這是行李箱。出去玩得把我的東西都放進去。”
“好。我已經在里面了,你準備出發吧!”
“不好意思,我不能把你放在里面,里面只能放衣服鞋襪和剃須盒。”
“為什么我不能在里面?我也是你的東西?。 ?/p>
莉莉對史蒂文來說,已經不在是一條狗,而是陪伴在自己身邊的家人,她會說話,她有情感,她能體會到史蒂文的情緒,她能讓史蒂文意識到,在這12年里,史蒂文都是如何長大的。
其實將人與寵物的故事有很多,而這本《莉莉和章魚》為什么能夠獲得全美400多家獨立書店合力推薦,出版六個月,126家媒體深情贊譽!23次列入必讀書單!
我想這大概更像是我們每個養寵物人身邊的故事,莉莉只是普通的一只普通的臘腸犬,不像《一條狗的使命》中那樣有著三生三世。她樸實、自然,在生活中的每個瞬間感動著我們,讓我們也為她惋惜與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