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此處把酒問天,呼應(yīng)了詞前小序:“歡飲達旦,大醉。”中國是酒文化深厚甘醇的國度,蘇軾喜歡飲酒,于其詞作中常有表現(xiàn),他自己曾說:“賴我胸中有佳處,一樽時對畫圖開?!本疲梢哉f起到一種發(fā)酵的作用,讓人們能借酒杯澆心中之塊壘。此處,月,不是平常之月,而是月值中秋;人,也不是常態(tài)之人,而是醉酒之人。詞人開篇就以一種特定的情境展開,讀之,中秋月夜的浩渺之氣和詞人舉杯問天的不凡氣魄,于字句中迎面襲來。讓我們暫時的忘掉自己身在何處,像古人說的那樣“思接千載、神游萬里”,如此美景勢必良辰,“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此句把詞人對明月的贊美向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今夕何夕啊,月宮如此的美麗?有人把這首詞比作詞中的《天問》,詞人以“問”來描寫中秋月明之景,以“問”來抒發(fā)對當空皓月的驚艷贊美之情,可以說是神來之筆,顯示了蘇軾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
接下來,蘇軾任由自己的思緒信馬由韁:“我欲乘風(fēng)歸去”歸往哪里去?蘇軾竟然想到要羽化而登仙、乘風(fēng)而奔月。有人稱蘇軾是有神仙出世之姿的,但是蘇軾做這首詞時已經(jīng)四十一歲,正因避禍而外任密州,所以“乘風(fēng)歸去”蘇軾是要擺脫人世的紛繁。縱觀蘇軾一生,在政治的風(fēng)云中,他幾乎處于顛沛流離、坎坷動蕩的狀態(tài)。王安石當政主持變法時,蘇軾寫詩諷刺新法而鋃鐺入獄、命系游絲,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后蘇軾被貶黃州,后司馬光上臺廢除王安石之法時,蘇軾又因反對盡廢新政而遭到舊黨的攻擊被貶惠州。在蘇軾六十二歲時,再被貶至儋州。蘇軾在《自題金山畫像》中自嘲說:“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在費袞的《梁溪漫志》卷四記載了蘇軾這樣一件小故事:蘇軾有一次問眾奴婢:“說說你們看我腹中有何物?”眾婢答曰:“都是文章”、“都是識見”。蘇軾搖搖頭不以為然,其中有一丫鬟名叫朝云的答曰:“學(xué)士一肚皮不合時宜?!碧K軾捧腹大笑,從此視這位朝云姑娘為紅顏知己,在其死后墳?zāi)股系脑迫缤ど项}詩:“不合時宜,唯有朝云能識我;獨彈古調(diào),每逢暮雨倍思親?!?/p>
蘇軾的人生何以至此呢,就是因為他注重現(xiàn)實利害的精神和耿直的態(tài)度,而從不考慮個人利益的得失。曠達如蘇軾,很快就從消沉的精神狀態(tài)中擺脫開來?!坝挚汁倶怯裼睿咛幉粍俸保€是覺得有兄弟親朋的人間來的溫暖親切。如果一旦躲進瓊樓玉宇中,那里雖然安寧沒有紛爭,卻也寒冷而凄清,還是瀟灑地“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吧。“我欲”、“又恐”、“何似”展示了詞人情感的跌宕起伏,在這樣的峰回路轉(zhuǎn)中,凸顯的是蘇軾對生活強烈的愛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他是有著“致君堯舜上”的人生理想的。他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寫到“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蘇軾拼卻滿腹豪情一腔熱血,換來的雖然是被排斥打擊,雖然是外放冷遇,但蘇軾卻能做到毫無狼狽潦倒之意,他于人間瀟灑起舞。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彪S著皎皎明月光的流泄,我們眼前仿佛能看到朱閣里綺戶下那無眠的人兒,流動的美感中又烘托出寂靜一片,那輪明月偏偏要挑動靈心善感、愁情滿腹的蘇軾?!芭e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孤獨時依然是豪邁的;“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趙師秀孤獨時是優(yōu)雅的;而蘇軾,在中秋月圓之時的這份孤獨,是伴隨著對親人的思念和對自己坎坷半生的感慨的?!跋肼勆韭?,虛應(yīng)空中諾”是思念至極的幻聽,而此時蘇軾也只能獨語對月,你有何憾事,圓圓的要照盡人間離別嗎?
蘇軾的思想是兼及儒釋道三家的,正是佛家所秉承的“看破、放下”促成了蘇軾性格中的曠達一面;也因為道家的“出世、養(yǎng)生”思想才能讓蘇軾在屢遭貶嫡后依然活的雅致清新有聲有色;所以他才能于困頓孤寂中“悟”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由“小我”而升華為整個人類的普遍情感,由此佳句天成,一語傳萬古?!暗溉碎L久,千里共嬋娟”,也許我們經(jīng)常于一無人角落悄悄舔舐著自己的傷口,但是最難得的是能夠找到一味良藥給自己的靈魂,以便在這個并不夠完美的人間好好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