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用刀叉吃飯,都覺得歪果仁兒怎么這么蠢!能放在廚房切的東西,他們非得放在盤子里,然后在不同的時間、用不同的刀叉,去做一件本該在上桌之前已經做好的事情。
好吧,雖然嘴里嫌著人家蠢,但刀叉餐盤擺一起拍照美啊,so該懂的還是要懂。
本文目錄:
* 西餐刀叉的前世今生
* 刀叉的類別&用法
* 刀叉的禮儀文化
* 好看實用的餐具推薦
中國人吃飯習慣用筷子,西方人喜歡用刀叉,殊不知刀叉的起源,正是在中國。
刀叉的前世今生
考古發現,在距今4000多年前我們的先人就開始用刀叉了。西北齊家文化遺址中曾發現了一些骨質餐叉,而且勺子和骨刀同在,和現在西餐的餐具搭配一模一樣。后來,古人分工更細,把切割這一環節轉移到廚房,餐桌上的餐具就發展成了筷子。
西方學者普遍認為,用刀叉是從16世紀開始的,也有部分人認為更早一些,但最多回溯到公元10世紀,拜占庭帝國的年代,所以,刀叉是被中國古人拋棄,歐洲人沿襲的餐具。
歐洲以畜牧業為主,進食基本上離不開肉,但他們認為食物都是上帝為造福人類而恩賜的,避免用手指直接接觸,是對上帝的尊重。于是用刀把肉切開,再以叉子送入口中是最便捷的方式。
刀叉的類別&用法
西餐桌面上簡單整齊,一般都會有刀叉、湯匙、杯子、面包盤、大盤、餐巾,還有副餐用的小型茶匙、叉子和咖啡杯等。
圓頂的刀是用來涂牛油的,比較小的一對刀叉是用來吃開胃菜或魚的,比較大的一對刀叉則是用來吃肉類主菜的。用餐時一般從外向內依次取用,但有時會遇到左右擺著不同件數的餐具,那就表示多出來的最外一件餐具是單獨使用的。
上圖是歐洲最傳統的dinner set,僅餐具就包含三把刀、五把叉、倆勺、一個黃油刀……桌子不夠大就沒法兒吃飯了,一般情況下table set是這樣的:
左側從左到右是沙拉叉/前菜叉、主餐叉,右邊是主餐刀和湯勺,使用刀叉時,左手拿刀右手拿叉,左右手的第二只手指要分別放在叉和刀的柄上,使用時盡量不要發出聲音。
刀叉的禮儀文化
刀叉時西方飲食文化的著名標志。
西餐與中餐相比,禮儀上的區別很大,并不只是筷子和刀叉的區別。
刀叉暗示進餐進度
開餐之后,還沒吃完,刀叉一般為八字形交叉放置,刀刃朝內,叉子是弓朝上、齒朝下,表示正在吃;如果刀叉并排放置,叉齒朝上,意思就是不吃了,請收掉。
餐巾暗示進餐進度
西餐宴會中,餐巾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他們講究女士優先,女主人不坐,別人不能坐。女主人把餐巾鋪在腿上代表開始開動,女主人把餐巾放在桌子上,就代表宴會結束了。
此外一定要注意,餐巾只能鋪在腿上,一般疊成長條形狀或者三角形,避免吃飯時菜肴、湯汁弄臟裙子/褲子,不能放在其他地方(雖然胸大的姑娘放腿上完全起不到作用,但也要這么干)。
如果吃到一半,要暫時離席,一會還要回來,最標準的做法是把餐巾放在座椅的椅面上,表示占地兒。
湯匙不能含口中
餐桌上通常有多套刀叉勺,第一要從外側向內側取用,第二,勺子不能放在嘴里;第三勺子不用的時候不能在被子里面立著放,應該讓它趟在盤子上。
實用刀叉推薦
聲明:文內任何推薦絕非廣告,憑的全是良心。宜家和無印良品這種開架餐具就不推薦了,說幾個別的,憑顏值上榜:
葡萄牙Cutipol
最近這一兩年大熱的葡萄牙餐具品牌。它的刀叉美妙無比。廣受歡迎的有GOA系列、Moon Matt系列、Duna系列等等。對于他們的刀叉,看中喜歡的閉上眼睛買買買就是了,唯一可能需要擔憂的是您的錢包。
Itrip-月光系列
這個系列的刀叉身形像極了姑娘的腰身,流暢而柔媚
美食有靈魂,器物會呼吸,
讓時間停在每一份美好的食物中,
有顏值、有美味,其他的都靠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