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
人們的起落作息,
都要遵時而行。
于是,許多鐘樓、大鐘,
都在市民生活中,
充當了重要角色。
而國內最宏偉的大鐘,
莫過于位列世界第三、亞洲第一的:
上海海關大鐘。
1928年1月1日,
海關大鐘敲響了第一聲。
1949年6月1日零時,
海關大鐘撥慢一小時,
宣告了北京時間的到來。
此后幾十年中,
它與海關大樓一起,
見證了上海灘的滄桑變遷。
如今,
海關大鐘最榮耀的時刻,
是在每年跨年的夜晚。
許多上海人,
都習慣了伴隨著大鐘的整點鐘聲,
迎來新的一年。
而新年鐘聲響起之前,
總有一個人默默站在大鐘背后,
精心守護,緊張不已。
他就是海關大鐘的守鐘人:
魏云寺。
今年57歲的魏云寺,
小時候就住在黃浦區,
是看著海關大鐘長大的。
他說:
我年輕的時候,
大鐘的聲音可以傳到南京路的建安寺。
后來高樓多了,
音波都擋住了。
幼時他只覺得大鐘莊嚴神秘,
沒想到自己長大后,
成了每天親手照顧大鐘的人。
24歲,魏云寺進入上海海關工作,
32歲開始,被分配到機關服務中心,
負責看護大鐘和其他工作。
從此,
魏云寺天天守護著大鐘,
盡職盡責,風雨無阻。
每一次上發條、校正、加油,
他都認真完成,從未怠慢。
在魏云寺的精心守護下,
二十五年間,
大鐘的誤差從未超過兩秒。
海關大樓的電梯,最高只能通至9樓。
10樓以上屬于鐘樓,
上下只有窄窄的樓梯,
僅可供一人通行。
鐘樓共有三部分,最下一層是發條,
向上69級階梯,
才能到達楠木做成的機芯房,
里面有成百上千個齒輪。
再向上48級臺階,
才能到達銅鐘座,
也就是敲響鐘聲的發音層。
魏云寺是第四代守鐘人,
上一代師傅教他:
上下臺階時,
要往水平方向看,
才不會頭暈。
每一次,
他都要走完這117級旋轉臺階,
才能完成對大鐘的養護。
魏云寺每天六點半到單位,
仔細養護大鐘。
25年中,
他唯一一次出門遠行,
是09年被評為先進個人,
獎勵去西安旅游一趟。
原本他還不放心撂下工作,
幸虧已經調去浦東海關的師傅張鶴建,
特意趕來替他頂班,
才得以成行。
魏云寺說,
照料大鐘久了,
就像關心著自己的孩子。
有時睡覺前,
突然擔心忘了給大鐘上發條,
爬起來就騎著自行車趕去鐘樓,
看到發條早已上好,
才能安心回家睡覺。
魏云寺最緊張的,
就是每年新年的鐘聲。
他說,敲不響的話,
就感到自己愧對這份工作。
在每個喧鬧的跨年夜,
他都守在大鐘后面,
等待著讓自己安心的鐘聲響起。
整個上海的歡呼與熱鬧,
都被擋在了大鐘背后。
魏云寺的業余生活,
也很是平穩尋常,
不似許多現代上海人那么豐富多樣:
每周六去看老父母,
每周日到單位整理報紙。
兢兢業業,勤勤懇懇,
一晃眼就是二三十年光陰。
對于這份工作,
魏云寺沒有怨言,
并從中感到自豪。
老父親70歲生日時,
他特意把父親帶到單位,
讓老人家登樓,
看看兒子守護的海關大鐘。
他想以這樣的方式告訴父親,
自己從事的工作,
平凡卻并不普通。
魏云寺說,
他也并不覺得孤獨。
二十多年下來,
每當靜下來就會想到大鐘,
仿佛是自己的孩子一樣。
他說:
原先我們在鐘樓上看浦東,
一片綠地農田,
沒有高樓大廈。
現在的浦東,
又有了一座最新的高樓:上海中心。
什么都在變,
但時間是永遠不會變的。
不到三年,
魏云寺就要退休了。
他不知能不能找到接班人,
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愿意做這個,
連自己的兒子都不喜歡。
但他相信,
無論如何,
大鐘都會繼續走下去。
當今社會,
人人向往自由發展,
做有趣事業,
過精彩人生。
但我們永遠離不開魏云寺這樣的人:
甘心將自己的自由,
讓位給責任。
一年又一年,
有些東西不會改變,
永遠都不會變。
一如那拾階而上的守鐘人,
靜靜守護著,
整座城市的清晨與黃昏。
▲圖片均來自網絡,部分資料來源于《中國青年報》及《二更》視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