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生活中體驗的焦慮,都源于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與理想的事情相對比,然后判斷距離理想有多遠。
擁有大房子、賺更多錢、買輛新車等。似乎只有達到了這個目的,我們才是幸福的。其實,他們與真正的幸福無關。這些畫面是通過營銷手段和媒體轉嫁給我們的。
我們在電視上和電影上看到,一些長相完美無缺的人們,過著完美的生活。甚至在廣告片中,這種錯覺更強烈地展現在人們面前:“買下這件產品,你的生活變得更加完美”。
電視廣告片中也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景:司機駕車穿過兩旁都是農場的荒涼的鄉村小路蜿蜒而行,在秋天的美景中馳騁。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坐在車里,常常會堵在高速路上。
盡管如此,廣告還是向我們展示形形色色的產品,我們覺得,只有購買了那些產品,才是滿足了對生活的期望,從汽車到衣服到飲料。
對于所做的事情,不論是什么, 我們都有意無意的選擇一個參照點,并且覺得,在到達那個參照點之前,總有些什么不正確的地方。
我們駕車去別處時,恨不得馬上一下子就開到那里。
我們會發現,高速路上所有的人都頂著限速的最高時速開車,他們可能從來沒有注意過他們駛過地方的風景。
如果不幸遇到堵車,他會感覺憤怒不已,他身體和想法的不耐煩所帶來的應激與壓力,使他整個人感到疲憊不堪。
這一切的焦慮和不安,都源自我們專注于結果,而不是過程本身。
走路、說話、系鞋帶、騎自行車......事實上,從小到大,我們在不斷試錯、學習新事物、練習新技能過程中成長起來。
但是我們往往只盯著目標和成績,內心充滿壓力和焦慮,因此在學習一項新技能時,經常剛開始就放棄,或者面對生活或工作的挑戰,無法耐心又專心地應對。
如果你也有孩子,會自然的想要將自己從過去的失敗與成功中學到的東西傳授給他們。這樣孩子就能不再重復我們已經經歷過的學習過程。
這天晚上,9歲的女兒因為前一天漏做數學作業,必須把漏做的部分抄5遍。
孩子以前從來沒被罰過,無奈地苦著小臉奮筆疾書,但是過了一會兒,也許覺得這個任務太難完成,便開始抹眼淚。我來到房間,看到便是她邊抹眼淚邊寫作業的情景。
“孩子,我和你講個故事吧。” ?我走過去,把她摟在懷里,輕聲對她說。
“媽媽小時候和外公外婆一起去田里插秧,就和你寫字一樣,按一定的間距,從左插到右,插完一行再插另一行,直到把田插滿為止。剛開始還好,有點新奇,過了一會兒就覺得累了,插了一會兒就回頭看一下,怎么離后面的田梗還有這么遠?”
“是啊,那怎么辦?我也覺得怎么還有這么多作業還沒寫完。”女兒抹了一把眼淚,抬起頭問我。
“后來,你外婆對我說,孩子,你不用總是回頭看還有多少,你只需要把注意力放在你手上的這棵秧苗,插完一棵再把注意力放到下一棵。過一段時間你再回頭看看,會有驚喜哦。”
“那后來呢,媽媽。” 女兒這回止住了哭,好奇的問。
“后來,我就覺得沒那么難了,速度也快了起來。你寫字的時候也可以試試,把注意力放在你正在寫的字上面,先別想著還有多少沒有完成,你的心情會平靜很多哦。”
“好的,媽媽,我試試看。” 她調整好姿勢,繼續開始忙碌起來。
過了一會兒,我聽到女兒欣喜的對我說,“媽媽,我快寫完了。我覺得你說的很有道理。外婆把道理教給了你,你又教給了我,我以后也要教給我的兒子或女兒。”
無獨有偶,我媽媽在小時候所教我的,正與托馬斯 M. 斯特納在《練習的心態》一書中所說的,以過程為導向,不以結果為導向的觀點不謀而合。
如果我們把注意力放在結果上,你會馬上陷入糾結和焦慮之中,對過程感到厭倦、不安、失敗和不耐煩。你的內心喋喋不休,思緒飄忽不定,最后你會在不相關的想法上耗盡心力。
而當你把自己的思緒聚焦于當前這一刻時,聚焦于你目前正在做的事情的過程,就能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上,你期望的結果就會很輕松、很自然的出現。
你所有的壓力都消散了,你思緒平緩了下來,你將能感覺到平和、精神煥發和游刃有余。
做為一名設計師,耐心和專注是必備的能力。有時為完成一件工作,需要連續花費一兩個小時的時間,連水都忘記喝是常有的事情。
比如說自行車的去底工作,也就是“扣圖”,需要把煩雜的背景去掉,用鋼筆工具一點點的畫,需要很專注,很有耐心。
而做到投入的訣竅就是,只把注意力放在當前的那一筆,然后再到下一筆,先別想著還有多少還沒有畫完,只有這樣,才能用平和的心態來完成手上的工作。
耐心是一種美德,根據詞典上的定義,耐心是一種“安靜的毅力”,其實更是一種包含平和的美德。大都數人都想擁有這項能力。無論是遇上了堵車、和某個心情不好的人交談,還是致力于閱讀和理解一本書,都需要耐心。
對于耐心這件事,我曾對自己做過魔鬼式的訓練,很多年前,我曾在一個音箱廠里做設計,有時會住在工廠的宿舍。
有一次宿舍的同事抱來了一大把黑色的線,仔細一看所有的線都糾結在一起,凌亂不堪,同事說拿來當拖把,也沒什么用,我突發奇想,我說,我想把這團線整理出來,同事以為我瘋了。
我說干就干,最后花了幾個小時,把這把線整理了出來,用紙做線軸,繞出了好個線團子。同事不由得對我豎起了大拇指。
其實中間我也曾經想過放棄,變得很煩燥,但是當我只把注意力在當前的線段,為解決了一個難解的部分而喜悅,而忽略最終的目的是要把整個線團清理完時,在那穿插和繞線間,竟然越來越順利,心態也變得很平和。
其實,我們人生就是為了追求喜悅和內心的平和。我們一直想要創造完美的生活,比如想要更多的錢,也許你覺得那將讓你快樂。但那正是人類長期陷入的最大的謊言。對于每個人來說,他究竟要富有到什么地步,才算有足夠多的錢呢?
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們也想變得更富有,而且擔心失去他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在這樣的思維方式中,絕對沒有平和。“某件事情發生,我將會幸福”的這種感覺,除了給你帶來不滿足,再不能帶給你其他。
我們需要放下這種認為幸福在某個地方的徒勞想法,用心去過好每一刻,每一天。
幸福不在別處,幸福就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