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國古代的三大工程,估計絕大多數人會首先想到萬里長城,這也是古代中國創造出的在世界上最有名的工程了。其次大家可能會想到京杭大運河,這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條人工運河。和長城現在已經失去了它原有的軍事防御功能不同,京杭大運河至今仍然發揮著它巨大的作用。除了長城和京杭運河之外,剩下的三大工程之一估計知道的人要比知道前兩項工程的人少得多,許多人大概都沒聽說過,這就是坎兒井工程。
坎兒井是荒漠地區的一種特殊的灌溉系統,最要分布在新疆地區。新疆在中國的西北邊陲,遠離海洋,四周多高山,所以降雨量很少、氣候干燥。因為這種氣候特點,所以新疆有大片的沙漠、戈壁,總面積達71.3萬平方公里,占我國沙漠、戈壁總面積的一半以上。只是因為特殊的嚴重缺少降水,當地人民才創造出坎兒井這一巧妙、奇特的灌溉系統。
坎兒井由明渠、暗渠、豎井和澇壩四部分組成。其構造簡單地說就是利用地理條件,把冰山雪水通過坎兒井系統最后灌溉到田地里。據《史記》記載,早在漢代時,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入侵和騷擾,漢朝的皇帝派軍隊去新疆地區駐守,并且遷移大批百姓去那里開墾定居。
有人在那里就要有吃的,要吃的就得種莊稼糧食,而種田就需要灌溉。然而當地卻嚴重缺乏雨水,吐魯番地區平均全年降水量只有僅僅的16毫米左右。而我國東部地區一場大暴雨降水量可能就達上百或幾百毫米,也就是說吐魯番十年的降水量才會和東部地區一場大暴雨的降水量相當。
人要生存必須得解決糧食問題,所以新疆的先民們通過自己的勤勞和智慧,逐步創造并改進了坎兒井系統。這個系統說起來簡單,實際建造卻很困難和復雜。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既沒有挖掘機、推土機,也沒有鋼管混凝土,全靠人的兩只手和牛、馬畜力輔助幫忙。
所以在那個年代,修建坎兒井是一項非常艱苦的事。據說,當年挖掘坎兒井的人,幾乎都是不到三十歲就活活累死了,可見工程難度和勞動強度之大。
林則徐當年被貶流放到新疆的時候,看到坎兒井時十分驚嘆,覺得水在土里從穴中流過,真是一件讓人不可思議的事。林則徐在新疆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也大力推廣和改進坎兒井系統。現在,新疆地區保存有五千多公里的坎兒井,大多數是清代所修建的,估計和林則徐有一定關系吧。
小編個人覺得,坎兒井比長城和京杭運河的技術難度更大,而且是一項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更具有歷史價值和意義。然而它的名氣卻遠遠不及后兩者,估計長城和運河都是在地面上可以一覽其貌,非常壯觀。而坎兒井卻大部分建在地下,默默無聞地為當地百姓服務。這或許就是兩者名聲差異巨大的主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