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收拾屋子翻出一個小包,打開摸了一下,發現小包里有一把鑰匙,包著紗布,湊近一聞,仍能聞到一股哥倆好強力膠的氣味。在上一個租住的地方,因為大門鑰匙的手柄處被損壞,只剩下鑰匙片,奈何找了好幾家配鑰匙的地方都沒能配好,要么新配的鑰匙插不進門里,要么插進門卻擰不開,好一段時間,我出門都會帶上一把鉗子,回家時開門用鉗子鉗住鑰匙片才能開開門。無奈我只得給父親打電話求助,看看他能給我想到什么其他辦法盡快解決這個問題,父親建議我找個修理鋪在鑰匙片后面焊上一個東西,只是那段時間還需要出差不方便找修理鋪,于是就帶著鉗子上下班了好一段時間。
? ? ? ?后來出差結束我便回家休息,一日閑來,父親在他的工具盒里找出一塊鐵片,拿著我的那塊“廢鐵”比了下說“有點薄了”,于是又去找了會兒,找到塊合適的就開始在砂輪上進行切割,將一大塊鐵片切割成了和鑰匙片大小相匹配的“準手柄”。切割好鐵片,接下來就開始進行組合,這時父親又拿出一把工具,將兩塊鐵片按照合適的位置放置,然后用工具使勁一夾,再擰一擰,好了,兩塊鐵就牢固的“長在了一起”。我覺得這時候一把鑰匙就獲得“重生”了,但是父親卻說不著急,把鑰匙又拿到砂輪上磨了磨,讓鑰匙手柄尖銳的地方變得圓潤起來,這樣,一塊“廢鐵”便成功轉變成了一把可以正常使用的鑰匙。
? ? ? ? 如果說每個人都期望能有個哆啦A夢,那么父親就是我生命中的哆啦A夢。家里的很多物品都是使用多年的,因為父親總會對它們進行修補,而不是換掉。小時候我的書本頁數散開,父親找來很大的針和很粗的線,幫我把書脊縫起來,縫好的書就像古代的裝訂一樣;家里的鍋蓋手柄被火給燒融化了,父親用木頭削了個大小相稱的圓木敦,用螺絲和螺母把圓木敦和鍋蓋固定在一起,修好的鍋蓋手柄不僅可以正常使用,而且還不會燙手;還有冬天燒火的爐子,買回來卻總存在燒不旺火或者火總是很快燒旺,但也很快就燒沒了的尷尬情況,父親自己研究了一番,對爐子進行改造,從那以后,火爐燒起來很快,而且旺火能在爐膛內持續很長時間,既保溫又節省能源... ...。
? ? ? ? 現在的我已經不常和家里人住在一起了,在離家幾小時外的城市獨自生活,我的房子里也有很多物品是用了很多年的,有的甚至是從學校畢業時帶來的。這些物品被我修修補補,搬家折騰來折騰去,能用的我都還留著。這些舊物件就像朋友,也像親人一直陪著我,這種習慣是父親教給我的。在“快”字當頭的生活中,我始終喜歡用“修”來代替“換”,讓自己的生活不會一味地受到環境的牽引,修一修,留下的更多的是生活的痕跡和溫情,更重要的是在一次次“修復工程”中體會到動手的快樂,生活的樂趣也從這點滴中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