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下一統的秦朝
? ? ? ?俗話說的好啊,天命所歸啊。秦國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統一了整個中國,結束了百年來的亂局,嬴政作為主角站在了歷史舞臺的中心,他知道又或者不知道他的每一個決定對腳下這片土地的影響逾越千年。臨高而望,山河寂靜,嬴政要給自己一個全新的地位,取三皇五帝各一個字,名為皇帝。他認為這天下是我辛辛苦苦打下來的,也必將為我家族世代相傳及至千秋萬代,所以他也稱自己為始皇帝—秦始皇。
? ? ? ? 新朝建立,動蕩百年過后,百廢俱興,秦朝下令統一度量衡,規定不管你以前是哪國人,現在是我秦朝的天下,我的地盤你就得聽我的。統一度量衡后始皇得鞏固他好不容易得來的位置,他覺得這周朝死就死在這分封制,大筆一揮全國改成郡縣制,全國就歸我一個人管,這樣才有安全感。當然始皇需要安全感也不是空穴來風的,雖然這六國被他討滅,但是人心不歸啊,總有一些故國余孽聚眾鬧事,好在他們都各自為政成不了什么氣候。接下來的日子嬴政北派蒙恬筑長城而守藩籬,東派徐福出海以訪瀛洲,自己則求仙問道追求虛無縹緲的長生之術。然而歷史的洪流是不以人的意識改變而改變的。秦始皇在第五次東巡到沙丘平臺的時候突然就病倒了,回光返照時傳下詔書立自己的大兒子扶蘇為帝,讓趙高召回自己遠方的兒子來繼位,然后就撒手人寰了。秦始皇這一死天下權利瞬間中空了,趙高深知自己與扶蘇有隙,所以串通丞相李斯一起改遺詔立二皇子胡亥,這樣有利于他們控制朝廷。最后扶蘇自殺,蒙恬屈死,秦朝江山風雨飄搖,剛剛平靜下來的天下又將迎來亂世,再加上趙高把持朝政,顛倒黑白,橫征暴斂,這水能覆舟亦能載舟,一個叫陳勝和一個叫吳廣的兩個農民揭竿而起拉開了這亂世的篇章。
十、兩雄相斗的楚漢爭霸
? ? ? ?秦二世時期,內失其心,外失其政,天下大亂,群雄割據蜂擁而起,陳勝吳廣建立張楚政權,劉邦在沛縣起義,項梁項羽叔侄也建立了自己楚國的勢力。然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秦朝雖然搖搖欲墜,但是其軍事實力還是很強大的,畢竟當年滅六國可不是蓋的,陳勝吳廣等一些勢力很快被打壓消滅,主要就剩下了項羽和劉邦。其實這個時候,舞臺已經搭好了,楚漢之間宿命的對決已經悄然初見端倪。當時楚懷王約定先入關中這王,項羽劉邦分兩路進攻秦朝。項羽這一路與秦國主將章邯在巨鹿這個地方相遇,項羽破釜沉舟一舉破之,收服章邯,而后由于害怕秦朝降卒嘩變坑殺二十萬降卒,直逼關中。而劉邦這一路約法三章,遇到阻力較小先入關中,一山不容二虎,楚漢爭霸序幕由此拉開。
? ? ? 楚漢爭霸初期,劉邦一直被攆著打,未嘗有勝,項羽也確實厲害,自己的降服的領地經常叛亂,他就多線作戰,傳說奔一夜之間襲行千里,基本他到哪都是迅速的消滅敵軍,如水推沙般,所以史上有稱“王不過霸,將不過李”。也正是因為項羽的多線機動作戰給力劉邦喘息的機會。打到后面項羽估計也是累了,與劉邦商議以鴻溝為界劃分楚河漢界,從此二分天下。其實準確的來說此時應該是三分天下,當時韓信領兵一路北上,已經掃平四國,名義上是劉邦的人,實際上已經自主擁有了一番自己的割據勢力。當時韓信手下一個叫蒯通的謀士看出了天下雖然有二分之形,但卻有三分之勢,就建議韓信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但是韓信深感劉邦的知遇之恩,不愿背叛劉邦,所以在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時,積極配合劉邦對項羽采取了夾攻之勢,這也為韓信最后的結局鋪墊上了一層悲情的色彩,自古功高震主沒有幾個是有好下場的。至此劉邦三分天下以得其二,再次起兵,與多方勢力聯合將項羽逼死在烏江。至此長達多年的楚漢爭霸結束,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朝,稱漢高祖。
十一、影響巨大的漢朝
? ? ? ?漢高祖劉邦經歷楚漢爭霸后,擊敗項羽,建立漢朝。這漢朝對中國的影響是巨大的,中國最初始的版圖基本是漢朝定下來的,并且漢朝在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對中國的影響逾越千年直到現在。新朝建立,開國封臣,以蕭何為丞相記為首功,韓信為大將軍,張良為留候,這三人也稱為“初漢三杰”。當時的天下指的是中原地帶,其他地方都稱為蠻夷之地,這劉邦統一這天下后,聽說匈奴的莫頓單于也統一匈奴,還經常來騷擾我們,二話不說領兵就打過去,但是由于匈奴人天生好戰,劉邦又過于輕敵所以兵敗被困于白登,史稱“白登之圍”。最后是通過陳平獻計買通單于妃子與大臣并且把一個公主下嫁過去才解開這白登之圍。所以白登之圍也是漢朝乃至以后所有朝代和親的開始。至此以后漢朝修養生息,不生戰事。
? ? ? ?劉邦死后,立其子劉盈為帝,劉盈生性軟弱,其母呂后攝政,大肆重用呂氏外戚,把持朝政,若不是劉邦建朝時規定“非劉姓,不能王”,也許她就是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而不是后面她的粉絲武則天,所以呂后也給后世外戚干政建立了的一個榜樣。漢惠帝劉盈死后,呂后立太子劉恭為帝,而后因為劉恭出言不遜,毒殺劉恭,改立劉弘為帝。呂后死后,劉氏宗族在外起兵,陳平周勃在內響應迅速推翻呂氏政權的統治,因為劉弘不是惠帝親生兒子,所以廢除劉弘,改立劉恒為帝。從這里開始,漢朝就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因為劉恒還有個名字叫漢文帝,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的開端,為漢朝打下了厚實的基礎,這才會有后面的漢武帝,不然武帝拿什么去跟匈奴拼。文帝死后,景帝劉啟繼位。景帝即位后重用晁錯的策略實行削藩,此令一下諸侯們不干了,于是反了吧,史稱“七國之亂”。此番叛亂久久不能平息,景帝于是殺晁錯以告天下,然后派周亞夫迅速平定叛亂。漢景帝死后,漢武帝劉徹繼位。
? ? ? ?漢武帝時期漢朝剛經歷了“文景之治”,國力空前的強大,于是漢武帝決定不再對匈奴采取和親的策略,以李廣衛青,霍去病等一系名將為將軍北驅匈奴,解決了一直困擾這漢朝多年的邊境危機。漢武帝為漢朝解除了多年的困境對整個漢朝影響深遠,但是他在政治思想統治方面卻影響了中國往后千余年的歷史,至今都無法消除。武帝為了便于統治國家,決定在思想上對人民進行改造,于是采取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自此以后儒家從百家之中脫穎而出,其思想也被一代代的君王延用來鞏固自己的帝位,中國人民的基本世界觀就此形成。漢武帝晚年也和秦始皇一樣沉迷于求仙問道,自古不知多少帝王明君功蓋千秋,但晚年卻都對長生不死抱有近乎狂熱般的執著,也許當一個人真正擁有了足夠影響歷史的力量時,長生不老的追求就是他們對抗君臨天下孤寂的解藥。漢武帝死后其子漢昭帝繼位,霍去病之弟霍光輔政。漢昭帝在位時期四海升平,但卻英年早逝,膝下無子。所以霍光立昌邑王劉賀為帝,劉賀即位后荒淫無度并想推翻霍光。此時的霍光為先帝輔政大臣,早已權傾朝野多年,所以廢劉賀為海昏侯,迎漢武帝失落在民間的曾孫子劉病已為帝,是為漢宣帝。漢宣帝即位后,霍光毒殺其在民間的妻子許平君,改立自己女兒為皇后,至此宣帝隱忍蓄勢,在霍光死后將霍家滿門抄家,謚許平君為皇后,終身未娶。都說帝王無情,卻有宣帝不忘白衣之妻。漢宣帝死后他與許平君之子劉奭繼位是為漢元帝。
? ? ? ?漢元帝是西漢史上的一個分水嶺,雖然國力依然強大,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再往后的日子里皇帝的權利逐漸旁落到外戚的手上。漢元帝死后漢成帝繼位,成帝在位期間沉迷于趙飛燕姐妹的美色,不理朝政,朝中權力盡落于其母王氏家族手中。而當時王氏家族中有一個叫王莽的出現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他并不以門閥為傲,禮賢下士,吃苦耐勞,一時成為佳話,殊不知天下傾覆,風云變色就在這謙謙君子之中。成帝病死后漢哀帝繼位,哀帝有斷袖之癖,好信鬼神之事,朝中權力都握在王莽手中。哀帝死后,王莽為了方便自己掌握朝政,立幼不立長,是為平帝,最后毒死平帝自立為帝,至此四百年漢朝江山被截斷,此前的稱為“西漢”。
? ? ? ?王莽稱帝后,迅速變臉,大刀闊斧的進行自己的改革,本來就是篡位上來的,也不消停點,于是又迎來了群雄并起的亂世。而光武帝劉秀一開始也并不是什么積極向上的好青年,最大的夢想就是“做官當做執金吾,娶妻當娶陰麗華”,當一個小官罷了。然而適逢亂世,他跟著他老哥一步步闖蕩,蕩出了一片天地。最后他老哥死后他帶領軍隊,在鄧禹,岑彭等一系列將領的輔佐下,昆陽一戰以少勝多,消滅王莽50萬主力,從此幾乎無人可擋,推翻了王莽政權,重新建立漢朝稱帝。歷史上稱為“光武中興”,也將此后的漢朝成為“東漢”。漢制中興,立功封將,老實說光武帝身邊的這批將領并不比高祖劉邦的差,所以光武帝將這二十八個功臣畫像掛著云臺閣這個地方,稱為“云臺二十八將”。這個方法也因此被后世的一個君王學去搞了個“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然而東漢時期的漢朝并沒有西漢時的強大,外戚專權,宦官當政使得朝廷之間常常是腥風血雨。,光武帝死后,期間雖然也有幾個皇帝勵精圖治,但是也改變不了整個朝代的走向,就如西周之后的東周,東漢也如失去了元氣般不溫不火的走到東漢末年。
十二、三分天下的三國時代
? ? ?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人民苦不堪言,黃巾起義掀起時代動蕩的開端。適逢亂世,英雄不問出處,曹操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后挾天子以令諸侯占據北方大片江山獨得天時,孫權繼承江東祖業依靠長江天險偏有地利。而劉備原來只是一個賣草鞋的,桃園三結義后跟隨過袁紹,曹操,呂布等漂泊無依,等到自己獨立開始單干后卻一直被曹操攆著打,最后被逼的沒辦法三顧茅廬清出了一個在歷史上被神化的人——諸葛亮。劉備依靠諸葛亮的無雙智計,先在赤壁之戰中聯合孫權大敗曹操,最后占領益州形成了當時的三足鼎立之勢。當時天下三分,東漢皇帝名存實亡,曹操死后,曹丕直接廢除漢獻帝登基稱帝,建立魏國,至此由高祖劉邦開啟,光武中興的四百多年的大漢江山終結,那個對后人影響巨大的朝代從此一去不復返了,歷史如時間般不帶絲毫停頓的向前走去。此后,劉備與孫權相繼稱帝建立蜀國與吳國,開始了三分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宿命。
? ? ? ?由于劉備強借荊州不還,孫權偷襲奪得荊州后將關羽殺害,劉備起兵報仇被陸遜火燒連營,兵敗后在白帝城病死,死前將自己的兒子劉禪托付給了輔政大臣諸葛亮,從此以后諸葛亮繼承了劉備恢復漢室帶領整個蜀國六出祁山討伐魏國。諸葛亮雖有力挽狂瀾之智可惜他終于碰到這一生他也走不出的對手——司馬懿。司馬懿心思縝密,屢建奇功,在曹丕死后被封為顧命大臣,最后一步步的鏟除異己掌控朝政。雖然在于諸葛亮的對戰中常常處于下風,但是憑著自己頑強的意志硬生生的拖死了諸葛亮。諸葛亮死后,魏國伐蜀,鄧艾出其不意跨越天險直接兵臨蜀國國都,劉禪投降,蜀國滅亡。至此,魏國基本統一了整個亂世。但是實際的權利都掌握在了司馬家的手里,司馬懿之子司馬昭病死后其子司馬炎廢掉魏帝自立為帝。隨后江東的吳國沒有了三足鼎立的依靠,再加上孫皓本身殘暴,所以很快也被魏國滅掉了。司馬炎篡位與當年曹丕篡位漢獻帝如出一轍,因果循環,報應不爽啊。
十二、毫不安寧的晉朝
? ? ? ?晉朝給人的感覺就是毫不安寧,莫名其妙的亂,不過也正是晉朝開啟了我國名族大融合的一個開端。司馬炎篡位后看到曹丕是靠篡位上來的,自己也是靠篡位上來的,這不行啊,好不容易篡來的江山可不能再重蹈覆轍了。所以大肆分封諸侯王,將自己的親戚兒子什么的一塊都封了,就是預防著有人篡位的時候有人可以來勤王。縱觀來看開國之君對這個封與不封諸侯貌似都如驚弓之鳥的參考前朝的滅亡教訓。周朝分封制最后導致諸侯權利強大,所以秦朝就不封搞中央集權,可是沒人勤王滅亡得還要快,到了漢朝吸取秦朝教訓也實行分封制才有景帝時期的“七王之亂”,一直到晉朝司馬炎內心也是糾結的,封不封都是個死啊。然而前朝經歷使得他如驚弓之鳥,不過也就是他最后大封諸侯這個決定給整個時代包括整個后世帶來了蝴蝶效應般的巨大影響,果然封還是不封是個很深奧的問題。
? ? ? ? 晉武帝司馬炎大封諸侯王后,本以為自己的江山固如金湯,立了自己的兒子司馬衷為太子后兩腿一蹬死后,太子司馬衷繼位。這個司馬衷是個白癡,天生腦袋不太靈光,而他的老婆賈南風卻是十分強悍,所以司馬衷登基后,朝政基本都是由皇后賈南風掌控,也不知道司馬炎是怎么想的,這兩個錯誤的決定就此拉開了中國歷史上最嚴重的宮廷內斗。然而此時各個諸侯王不干了,當時競爭太子的時候大家就一肚子火了,明明司馬衷腦袋不靈光,還讓一個外人來專政,索性自己來做皇帝算了。剛好賈南風為了對付政敵請汝南王司馬亮帶兵來協助,自此拉開這場亂局的開始。司馬亮幫助皇后鏟除政敵后成為了晉朝實際的掌權者,然而這就引起了皇后賈南風的不滿,她又請楚王司馬瑋發動政變來殺了司馬亮,然后自己又發動政變殺了司馬瑋,然而公然掌權。因為賈后無子,在廢立太子上變化無常,于是趙王司馬倫趁機又發動政變推翻了賈后的統治,然后稱帝。這時其他藩王更不干了,齊王司馬冏,聯合河間王司馬颙、成都王司馬穎乘機起兵討伐司馬倫,殺死司馬倫后司馬冏迎接司馬衷復位,其實自己掌握朝政。而長沙王司馬乂又通過夜襲皇宮發動政變殺死司馬冏,自己獨攬大權。然后接下來司馬穎,司馬越,司馬颙三個人合力殺死司馬冏,然后三個人之間相互的爭權奪位,司馬穎,司馬越和司馬颙又相繼掌控朝廷,最后晉惠帝司馬衷死后其弟司馬熾又設計殺死司馬颙最后登基稱帝結束了這一場長達十六年的宮廷內斗 。在這一串頭暈眼花的司馬當中,總共經歷了八個王,將剛剛建立的晉朝的根基國力揮霍的一點不剩,為后來能夠出現兩晉南北朝的這種天下大亂的局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這一長串的宮廷政變史稱“八王之亂”。
? ? ? ?亂世開啟,非遇雄主不能終結,八王之亂后,晉朝國內空虛,而北方的少數民族趁機崛起,又開啟“五胡亂華”的命運。晉懷帝司馬熾登基后,北方已經出現了劉淵,李雄,石勒等一批少數民族勢力。其中劉淵勢力一時最大,其子劉聰攻入晉國國都洛陽,毒死晉懷帝司馬熾。接下來的晉愍帝司馬鄴二話不說遷都,然而依舊被劉聰最后殺死。這段時期史稱“五胡亂華”,也稱“永嘉之亂”。司馬炎之后,司馬家的皇帝乍一看都是水貨,但是不代表他們家沒有有志青年。當時司馬家有五個藩王一看北方大亂,領地也不要了,那就往南走避難吧,當時有讖語言“五馬過江,一馬化龍”。當時其中有一馬叫司馬睿的,順應天時地利,在江南名門望族王家的輔佐下漸漸收服了江南各地,特別是王導當時幫助他出謀劃策,其歷史地位不亞于漢高祖時的蕭何張良,蜀國的諸葛亮與光武帝時的鄧禹。最后司馬睿在建康(今天南京)稱帝建立政權,從此以后的晉朝成為“東晉”,而之前的稱為“西晉”。東晉非常講究仕族門閥,畢竟皇帝就是靠這些人扶起來的,東晉開國又以王家勢力最大,當時俗語有云“王與馬,共天下”,可見當時仕族地位顯赫。歷史進入東晉以后,在南方皇帝已經不是歷史的主角了,門閥政治成為了當時的主導,朝中各大權利都由門閥之間相互博弈交替控制。相比于南方的東晉王朝,當時的北方簡直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之一,多多少少前前后后產生了十六國之多,少數民族群雄割據,打得是昏天黑地不可開交。
? ? ? ? 東晉雖然偏安一隅,但是平靜久了難免會手癢,于是北伐恢復舊土就成為了有志青年的好去處,時不時來個祖逖北伐,恒溫北伐的。北方正好這時一個叫苻堅的在謀臣王猛的輔佐下統一北方,這一下北伐捅著馬蜂窩了,不久苻堅起兵百萬南下攻晉。東晉頓時該投降的投降,該跑的跑,也許是苻堅太順利而掉以輕心,也許苻堅天命不能終結此亂世,淝水之戰大敗而歸,從此北方又陷入無盡的混亂中,而東晉就在這北伐與門閥博弈之間的夾縫中生存。主弱臣強終不是長久之計,恒溫北伐后,基本牢牢掌握住了東晉政權,后來權利到了他的兒子恒玄的手上,不臣之心昭然若揭,但東晉并不是每次都會幸運的躲過朝代的更換,在時代更換的洪流面前任何僥幸與阻擋都單薄無力如一張紙,不久恒玄廢晉安帝自立為帝,建立恒楚政權。其實恒玄是一位好皇帝,在位期間并沒有太多的失誤,這個時代如果只有恒玄也許真的會開辟另一個朝代延傳下去,但是有些事情并不是自己夠好就可以一直往下走,特別是有些人與你同處同一個時代時,你的光芒無論怎么巨大,終究抵不過他帶來的宿命對決,而這個與恒玄同時代的人叫劉裕。
十三、平行而又交叉的南北朝
? ? ? ? 先來講講南朝,劉裕是中國皇帝中少有的武林高手,早年跟隨東晉名將劉牢之,行伍出身一身功夫了得,而且智商情商都是頂級的。恒玄自立后,劉裕起兵推翻恒玄后又恢復晉朝正統,而然不久他發現改朝換代確實人心所向,也就順應了時代的潮流,自立為帝,國號為“宋”,是為南北朝時期南朝的“宋”,歷史上為了區別后面的宋朝也稱其為“劉宋”。劉裕寒門出身,一上臺二話不說先把門閥制度給廢了,一下人才濟濟,所以劉宋也漸漸強大起來。但是總有句話叫天妒英才,不久劉裕病死,其子劉義符繼位。劉義符不像他老爸那樣是空手打的江山,他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完全沒有什么北伐恢復祖國統一的概念,一上臺就瞎搞,整天就知道玩,然而北方的北魏一看好機會,舉國南侵,在危機時刻幾個顧命大臣廢了劉義符,立劉義隆為帝,才挽回了國家。這劉義隆上臺后看到了老哥的前車之鑒,所以兢兢業業的把那幾個把握朝政的顧命大臣送上了西天,最后軍權政權一把抓。在劉義隆的治理下劉宋又慢慢好起來,但是好景不長,國內剛有點起色,劉義隆就耐不住了,在南朝但凡是有點抱負的君主都是要北伐的,就跟以前皇帝泰山封禪一樣,那是身份和功績的象征啊。宋文帝劉義隆北伐剛開始還一切順利,后面直接把家底都打光了,從此一蹶不振,最后被太子謀反殺死。在一系列宮廷政變中,劉駿最后取得勝利,繼位是為宋孝武帝。此后雖然孝武帝勵精圖治終究大勢已去,劉宋政權只能茍延殘喘,在經歷過幾次宮廷政變和國家起起伏伏的變化后,劉昱繼位,這就是敗家的主,而他手下的一個叫蕭道成的,因為北伐有功,漸漸籠絡人心,最后干凈利落的把劉昱干掉,自己當皇帝。
? ? ? ?自此,蕭道成就建立了南朝時期的第二個朝代“齊”。雖說自立開國,但齊是個短命王朝,因為北方有強大的北魏,所以接下來的君主都是偏安一隅,沒有哪個說是去捅一下北方的馬蜂窩的,既然不對外斗,那就窩里斗唄。蕭道成死后,西昌候蕭鸞廢掉接下來繼承皇位的蕭昭業,帶兵奪去政權,是為齊明帝。齊明帝一上臺大肆屠殺種族王室,極大的消弱了南齊的實力。齊明帝死后,其子蕭寶卷繼位,好家伙,這可是百年難得一遇的昏君,在歷史上的地位和桀紂一個級別的。蕭寶卷一上來就是一頓瞎搞,國家民不聊生,宮廷內外也是烏煙瘴氣,相比于遠古時期的夏朝與商朝,齊朝畢竟沒有那么多的底蘊可以消耗,沒過不久狼煙四起,蕭衍起兵打進宮中。當時的蕭寶卷在宮中建造了一座流光溢彩的藏寶樓,據說里面收集了普天之下的珍寶,蕭衍兵臨城下之時,蕭寶卷于寶樓自焚而亡,傳說當時從遠古一直流傳下來的傳國玉璽和氏璧就在這一場大火之中灰飛煙滅。東昏侯蕭寶卷死后,南朝齊滅亡,蕭衍建立梁朝。
? ? ? ? 在南北朝時期,梁朝可以說是對后世影響最大的,齊武帝簫衍也是在南朝這些皇帝在位最長的。評價一個皇帝一般都是毀譽參半,可以說南朝梁是成也簫衍,敗也簫衍。簫衍上位以后也和大多數開國之君一樣都要勵精圖治的治理國家半輩子,梁朝當時地處江南,本來就是繁華之地,雖然皇室之間大動干戈,但是都是小范圍的,對整個地區影響并不大,所以簫衍很快又將國民經濟搞上去了。但是簫衍有一個愛好“信佛”,皇帝老子信佛,所以當時的梁朝人新建寺廟,達官貴族更是要靠這個拍馬屁,所以后世有詩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梁武帝后半生一心向佛,不理朝政,南朝煙雨悄然來臨。當時北齊的大將侯景在北齊爭奪地位失敗,投靠梁朝,簫衍一看北伐反攻的時機已然到來,命自己侄子蕭淵明配合侯景進攻北齊,結果被北齊打敗,蕭淵明被俘。這一下簫衍急了,竟然答應北齊以侯景換蕭淵明,侯景一聽立馬就反了,這侯景傳說乃天殺星轉世,所以無人能擋的殺進了梁朝國都,但是侯景還是懼怕梁武帝的威嚴,所以將梁武帝囚禁在宮中餓死。梁武帝一代英豪,只因晚年的失誤導致整個江南生靈涂炭,自己餓死宮中的悲劇,令人唏噓不已。侯景造反以后把控了梁朝的朝政,在江南大肆殺戮,江南經濟毀于一旦。在殺死自己扶持起來的傀儡皇帝,蕭綱與蕭棟以后,諸侯王蕭繹起兵勤王,而當時蕭繹麾下有兩個將領王僧辯與陳霸先,這兩個可不得了,都是能力王狂瀾的當世名將。在這兩人的輔佐下,蕭繹擊敗侯景,并登上王位,是為梁元帝。但是梁元帝心胸狹隘,很快被底下的大臣起兵謀反殺掉。
? ? ? ?在這之后的政權成為了王僧辯與陳霸先兩人之間的博弈,接下來的蕭詧與蕭方智都是他們之間的傀儡皇帝,但最終還是陳霸先技高一籌,王僧辯最后兵敗身死。陳霸先不久廢除蕭方智自立為帝,建立了南朝時期最后一個政權陳朝。陳朝在陳霸先與其繼位者陳文帝陳蒨時期雖然不強大,但是至少還是富足的,人民不用挨餓。但陳朝在經過陳文帝之后傳到陳宣帝陳頊再到陳叔寶手上時,本來就沒什么的底子,就被陳叔寶給一次性消耗殆盡。
? ? ? ?南朝總的來說都是偏安一隅,時不時北伐以明明志向,經常性的宮廷內斗造反,然后權臣當政改朝換代。而北方的北朝則是大開大合的相互征戰,而且也沒南朝那么關系復雜,如果說南朝的的特點是大臣功高震主,那北朝的特點就是外戚干政。東晉時期,北方大亂有十六國之多,在前秦苻堅大帝淝水之戰失敗后,北方又陷入了一片混亂,拓跋珪趁此機會迅速崛起統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是為北朝的第一個朝代。太武帝拓跋珪死后,又經歷了文成帝,獻文帝再傳到孝文帝拓跋宏,開頭這幾個一直蕭規曹隨國家也漸漸穩定下來,而孝文帝改革后使得北魏更進一步強大起來,當時南朝完全難以與其抗衡。
? ? ? ?事物規律,物極必反,盛極必衰,孝文帝死后北魏就漸漸走下坡路了。此后的皇帝先后被胡太后靈太后等一些列外戚專政,一個叫爾朱榮的土豪借此機會趁機謀逆,而爾朱榮手下又有兩個將領一個善戰叫高歡,一個善謀叫宇文泰,在他們的協助下爾朱榮擊敗當時掌權的靈太后,掌握朝政。但是,爾朱榮為人揮霍無度,也非常兇殘殺人無數,所他以很快就兵敗身死,而起兵消滅它的正是他自己的部將高歡。爾朱榮死后,北魏已經被摧殘的支離破碎,而當時高歡與宇文泰都迅速崛起成為兩大勢力,于是各自扶立一個北魏皇室,將北魏一分為二。宇文泰建立的史稱“西魏”,高歡建立的史稱“東魏”。
宇文泰與高歡算是宿命之人,相互之間打了很多次,兩人之間誰都奈何不了對方。高歡死后,其子高澄繼續掌握東魏政權,而當時高歡手下的大將侯景與高澄不和,于是投降了南方的梁朝梁武帝簫衍。高澄的性格與位置其實與三國時期司馬昭很像,不臣之心昭然若揭,但是被皇帝派的人刺殺身亡,這時高澄之弟高洋以雷霆手段迅速掌握政權,殺掉北魏皇帝為其老哥報仇,自立為帝,建立“北齊”,自此東魏滅亡。而西魏也在經歷了類似的變動之后,宇文泰之子宇文覺自立為帝建立“北周”。
? ? ? ?北齊北周以及當時內亂不斷的南朝就這樣相互對峙著。北齊在高洋之后多次發生內亂,漸漸的消耗了國力,北周卻要相對穩定得多,所以北周漸漸的占據了一定優勢。帝位一直傳到北周武帝宇文邕手上時,北齊君主高緯又是出奇的敗家類型,所以武帝宇文邕把握住機會一舉將北齊滅掉,統一了整個北方。統統分分北方又再次統一,然而天下大亂太久了,也許老天也累了,世人累了。有時候天下一統不需要多么腥風血雨,不需要多少英雄豪杰,只是風輕云淡,時機到了,人出現了,這世界也許就安寧了。北周統一北方后武帝病死,其子宣帝宇文赟也是病死,帝位就到宇文赟幼子宇文衍手上,因為宇文衍年幼,由其舅舅楊堅輔政,于是楊堅挾天子以令天下。不久靜帝宇文衍禪位楊堅,北周滅亡,楊堅建立隋朝。只能再次感嘆楊堅確實是天命所歸般的運氣好,此時的南朝陳國君主陳叔寶,沉迷于張麗華的美色,早就荒于朝政,果然每逢亂世的開啟與終結必有禍國殃民的妖孽出現來做為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楊堅起兵南下,很容易的掃平南方,滅掉陳國,繼晉朝之后終于再次統一了整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