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自己朝八晚六的時候,到家吃個飯洗個澡終于可以躺在床上刷個朋友圈了,這不刷還好,一刷整個世界都是仇恨吶:為什么人家就都有時間去旅游、購物、健身、吃烤串呢?!你這還要苦逼地工作、買菜、做飯、陪小孩。于是你開始抱怨時間不夠用,人生沒自我。如果給你很多時間,你一定有一份長長的計劃表吧:去旅游、定期去健身房、跟朋友聚會、把翻了一半的書看看完、同事每天在討論的那個電視劇要追、家里也要做個大掃除。
謝天謝地,你終于迎來了一個假日。
第一天,你想要休息一下,睡到中午起床,吃點東西刷個微博一晃眼就到吃晚飯時間了。
第二天,你睡醒后在床上看美團找靈感,跟朋友討論去哪吃飯,從中午討論到下午,最后約了個晚飯。
第三天,你計劃今天要在家把書看完,翻了幾頁想休息一下就把電視打開了。
第四天,你發現生活有點無聊,朋友們都在忙,你原本計劃想做的時候也提不起興致了。
接下去的幾天,你每天都有點睡不醒,更糟糕的是同事打電話來問工作上的事,你想起來有些事還沒處理好,于是你開始糾結要不要提早結束假期回公司去做事。你有點沮喪,懊惱。你想:好不容易盼來的假期,自己怎么就什么都沒做呢?!你甚至睡覺的時候都在想工作上的那件事你如果不回去影響大不大,老板會不會不高興,你還要不要繼續這無聊的假期?
為什么我們有很多時間,但還是會感到焦慮呢?
我想有種焦慮是因為這個時間 是我們“偷”
來的,它非常緊迫而且有不安定性。
例如:你為了假期匆匆忙忙地把工作結尾了,但是你心里知道這并不完美,所以你不能很好地投入到假期中,因為你的“工作責任心”會時刻跳出來。這種情況其實比較糟糕,你在工作的時候,憧憬著假期;而在假期的時候,又被工作干擾。
或者你清楚自己當下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但是你為了逃避,選擇讓自己處于放假的狀態。這種時候你也不能享受到假期的樂趣,因為那件重要的事情始終在你心里。
還有一種讓你焦慮的原因想必是因為
你在時 間、精力都充足的情況下反而
就會出現的拖延癥吧。
就像:你每天工作很忙的時候,還會趁機給自己擠點午休時間去買雙鞋,下班路上還順道買束花回家插插。可你一旦空下來,就這個也不想做,那個也懶得動。
那么,如何才能讓自己玩得不那么焦慮呢?
當然首先,我們要為自己的這一個假期
做好提前準備:工作上的交接、假期時間
的安排、旅游的線路,機票的購買等。
我有個朋友,人非常耿直也很熱情,每次一到法定節假日就會來招呼大家一起去玩。我跟他出去過幾次后就發現他的行程都是沒有提前安排的,例如他來組織我們自駕去某某地方,問他幾點出發,他說反正起床了就去。這樣一來,往往等大家都起床集合就十點了,然后到目的地就已經下午了,沒玩一會兒就要回來了,開車的時間比玩的時間都多。有一次大家開到他提議去的目得地,才發現那個農莊已經不營業很久了。所以,我那個熱情的朋友就做了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久而久之大家對于他組織的活動,興致也就減弱了。
還有工作上的交接,不然你看似在放假,其實心里擔驚受怕的,很影響心情。所以,提前為自己的假期做好規劃,讓自己沒有后顧之慮,才能全身心地玩。
其次,不能讓逃避成為一種習慣。
生活中我們的感情出問題了、工作遇到瓶頸了,總會想著我要給自己放個假,我要出去玩。
給自己一點時間來冷靜思考問題是對的,但往往我們只是想通過人云亦云的熱鬧來逃避生活本來就存在的矛盾,結果問題還是在,而你也玩得患得患失,非常焦躁。
所以我的建議很簡單:給自己思考分析的時間,然后去解決它,或者制定好解決的方案,然后獎勵自己一個假期!
例如工作到了厭倦期,就要分析是因為自己對這個份工作沒有興趣了,還是因為職業回饋沒有滿足到自己。
如果是自己對工作失去了興趣,看看能不能通過給自己設立新的工作目標,提升難度,挑戰自己,來增加興趣;或者可不可以把興趣放在職業外發展來滿足自己。想明白這個道理了,制定好落實可行的計劃了,再給自己一個假期調整心情,這個時候的心情就是真的是放松的了。
如果有些事情,我們沒有辦法馬上去解決它,也需要你去接受,悅納自己這樣的一個狀態:如果我現在不做抉擇會怎樣?好像也不會怎么樣。恩,那么好吧。我現在不去想這件事了。要自己想明白并接受這樣的狀態,那么你也不會再去焦慮了。
最后,就是怎么理解我們那“可惡”的
拖延癥了。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皮爾斯.斯蒂爾教授曾提出一個著名的“拖延公式”:
U=E.V/I.D
戰勝拖延=信心x價值/沖動x回報延遲
我列出這個公式,沒有更深刻的意義,只是想讓你們覺得“哇,好厲害”。我真正想說的是,拖延,從本質上來講,就是你無法在愿意付出的代價,和你獲得之間,做出選擇。
人做選擇會依循兩個原則:追求快樂,或者逃避痛苦。(摘自《你是一切的答案》)。所以你上班會遲到,跟女神約會不會遲到;上無聊的高數課會遲到,同學聚會不會遲到。對于你想做的事情,排山倒海你也能做到;對于你不想做的事情,你總有很多理由,沒有困難也要創造困難。
所以,你都是有選擇性的在拖延。
那么,給自己找一些自己真正喜歡、想做、能做好的事情吧,然后把這件事跟你最在乎的一個目得掛鉤,想象你如果不去做,結果會怎樣。
例如:我要趁這個周末去燙個頭發,然后漂漂亮亮地參加下周末的同學會,不然現在沒形的頭發只能扎馬尾,馬尾跟我那天想穿的那件衣服一點都不配。
有趣的是,有些時候我們明明這樣去暗示自己了,可還是會拖延,其實這也正是拖延帶給我們的另一層價值:我們可以通過它,來區別哪些事情是你真正在乎的;而哪些事情其實對你來說沒有那么重要。有些事情的代價你愿意承擔,有些事情你越拖越著急,但最會在最后關頭爆發,盡力去做。
文章的最后,我想說:其實人最好的狀態,就是真正全身心地接納自己的狀態。而身心背道而馳的狀態,不管表面上看,是多么自由充裕,內心的焦慮總是會跳出來提醒你:請你做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