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在家的日子干脆翻出買了好久的邁克爾·莫波格《現實題材兒童小說》來看,小小短短的九本書,一下吸引了我,兩天時間迅速讀完。這不是我一直想找的,非虛構情節能夠引發思考,適合孩子看的小說嗎?
麥克·莫波格,生于1943年,在倫敦大學學習英文與法文后,便開始小學的教職生涯,在每天跟孩子說故事的例行活動中,他發掘了自己的另一項才藝--說故事。30歲時出版第一本書。邁克爾迄今為止的作品已有百余部,得獎無數。
對麥克最熟悉的作品是《戰馬》,但初次不是看到他的小說,而是被斯皮爾伯格搬上熒幕的電影《戰馬》。后來才知道,是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
這套由蒲公英童書館出品的兒童小說集,由九本書組成,每一本都關注了一個題材,引發讀者的探索回憶和思考。《第94只風箏》《歸鄉》《莫扎特問題之謎》《遇見大鯨魚》《半面人》《遇見“塞尚”》《我的爸爸是北極熊》《巨人的項鏈》《一匹叫赫柏的馬》
第一本讀的是《一匹叫赫柏的馬》。一位在英國的越南難民小孩霍,聰明伶俐卻不說話,無論別人怎么嘲笑譏諷,他從來不開口。直到學校學農活動回到曾經在越南鄉下熟悉的環境,遇見同樣叫HO的那匹馬。他喃喃的說出了自己悲慘的身世,不禁讓人潸然淚下。讓孩子看了這本書,希望他從中看到戰爭的殘酷無情,渴望和平抵制戰爭。同時也能看到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身世,要學會包容和諒解。
第二本讀《我的爸爸是北極熊》。開頭有點莫名其妙,為什么兩兄弟說海報上的北極熊是爸爸?隨著情節的展開,逐步知道,原來父母離異,爸爸常年以演員為生,舞臺上那頭北極熊就是自己的生父扮演的。多少年來,關于生父的話題是家里的禁忌。雖然閉口不談,但孩子們卻悄悄珍藏起了當年的海報和父母留下的紙條,終于在成年后不再隱藏心中的思念,見到了爸爸。
有一句話深深的觸動了我“或許,再多的擁抱也無法彌補我們所失去的歲月。” 這本書,更多應該是父母看的,在離婚率上漲的現在有多少家庭因為離婚分崩離析,有多少孩子因此少見自己的父親或是母親?夫妻感情破裂,并不應該影響對孩子的愛。父母之間沒有感情了,而孩子卻依然應該收獲來自父親以及來自母親的雙份感情,那是他們成長所必須的愛。
《遇見大鯨魚》這本書的創作來源于一條真實的新聞,2006年1月20日,一頭五米長的瓶鼻鯨意外地出現在國國會大廈附近的泰晤士河流域。后來它游到了已特西橋下,不幸擱淺了。整整兩天兩夜,救援隊伍不眼不休,竭盡全力來拯救這頭大魚,全世界的人都在通過電視直播米注大鯨魚的命運,為它析福。盡管援隊做出了種努力,但在被運往大海的途中,大鯨魚還是不幸死掉了。
麥克將這條新聞改編成了一個小男孩遇見大鯨魚的故事,同一世界同一星球,動物也是地球上與人類平等的一員,引導讀者對環境生物保護的重視。
《巨人的項鏈》我更多看到的是關于死亡。孩子們對死亡的認識總是模糊而遙遠的,包括作者筆下的小女孩櫻桃,連她自己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去世了。正是通過這樣巧妙的處理,讓孩子認識到什么是死亡。
《莫扎特問題之謎》。這是九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個故事。一位從來不愿意提起莫扎特音樂的知名小提琴家,終于鼓起勇氣講述關于他關于家庭的回憶,將我們帶去了二戰期間納粹集中營,那時期近600萬猶太人被清洗被殺害。這是一個數字,但看到一個個鮮活個體悲慘的故事,我們更深刻認識到種族歧視屠殺的可怕與可恨,而如此龐大的一個數字下都是一個人,一個家庭的絕望。希望這段歷史被銘記,永遠不再重復。
《半面人》—這位在二戰中嚴重燒傷的老兵,不僅自己余生中遭受痛苦折磨,家人也經受著情感的考驗。在外公吐露真相之后,麥克也獲得了成長,他幫助外公療愈了內心的傷痛,繼而讓破碎已久的家庭得以團圓。尤其是面對經歷苦難的人,我們更多做的,不應該是回避,而是正視,以理解包容之心真正的接納。
《第94只風箏》本書由馬克斯和賽德兩人交錯的內心獨白構成,很巧妙的方式表達了生活在巴以地區普通人對和平的渴望。
《歸鄉》懷著對童年故鄉的記憶和思念,麥克?莫波格寫下了這個如詩如歌的故事。對童年故事的美好懷念中,反思核電站對整個村子的影響。
《遇見“塞尚”》這是九本書中最輕松的一個故事。一個關于男孩子的勇氣與成長的故事。
這是一套孩子和大人都適合閱讀的書籍,現實的世界,除了美好,還有黑暗和痛苦。而了解這些,是為了警醒自己更加珍惜現世的和平安穩的生活。
好書,推薦給中高年級的孩子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