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襄之地是一片沃土,數不盡的名士在此孕育而出,三國時期多半荊襄士人都追隨在劉備麾下,此中有翹楚,如諸葛亮、龐統,還有些能在史書上刻下姓名的,如馬良,字季常。
白眉最良
馬氏兄弟五人,伯仲叔季幼,馬良排行第四,僅比馬謖大一些。這五兄弟在當地都以才華出名,而馬良是其中的佼佼者,同鄉流傳著一句諺語“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白眉說得就是馬良,因為他眉心有些白毛,所以馬良不僅才華出眾,相貌很特別,就是沒有神筆,不知道畫畫好不好。
馬良一出仕就被劉備任用為從事,后來劉備和諸葛亮先后入蜀,馬良被留在荊州,他特地給諸葛亮寫了封信打氣:“拿下雒城這是上天保佑呀,尊兄你要好好輔政,選拔符合潮流的人才,讓你的光芒照耀四方,奏起高妙之音,如俞伯牙、師曠的音韻”,沒有全部譯過來,反正就是給諸葛亮稍稍提了點建議,還描繪了一下美妙的藍圖。
裴松之在注解《馬良傳》的時候,加了一句“臣松之以為良蓋與亮結為兄弟,或相與有親”,認為馬良和諸葛亮要么是結義兄弟,要么就是有姻親關系。馬良和諸葛亮關系很好,信中稱諸葛亮為“尊兄”。
馬謖和諸葛亮關系更親近,死前給諸葛亮手書“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畢竟長兄如父,所以馬良和諸葛亮的關系還是可以開一下腦洞的。
魂斷夷陵
由于資料較少,馬良的能力不太容易分個高下,在此揣測一二。
馬良的培養路線走的是內政,而非軍事路線。馬良曾被派去出使東吳,特地找諸葛亮幫他寫封推薦信,諸葛亮說“你先試試自己寫”。馬良就真的自己寫了,他在信里夸自己是“吉士,不怎么犯錯,還有善始善終的德行”,孫權收到信還是表達了下友好的態度,“權敬待之”。
再來看看別人的評價,“朗昔奉馬良兄弟,謂為圣人”,這是向朗對馬良、馬謖兩兄弟的好評,同樣是廖立吐槽向朗的地方。
荊州還有個名士叫習禎,只是關于他的記載已經佚失,就留下一句,“習禎有風流,善談論,名亞龐統,而在馬良之右”,可以看出,馬良離龐統這個還差了不少,但能被拿來做參照物,他的能力也是值得肯定的。
《季漢輔臣贊》中評價馬良就一句“季常良實”,與他并列的5人都不怎么出名,馬良的功績確實不多,他的知名度還沾了些弟弟馬謖的光。
馬良能說得上功績的第二件事,就是在劉備伐吳的時候,去招納五奚蠻夷,勸他們起兵響應劉備。這件事馬良是做成了的,蠻帥們都接受了蜀國的官印,表示愿意聽從調遣,可惜他們這一路人馬被步騭堵在了路上,等到劉備夷陵戰敗,馬良也戰死在這里。
馬良兩次出使其實都是外交任務,劉備也沒有用他參軍,或者說馬良也沒提出什么良策,就把命陪在夷陵了。所以馬良的能力是有,但上限被歷史吞了。
馬良沒有神筆,演不了神跡。
看官感興趣的話,三國系列都在這里了
三國流年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