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興號是梁家酒館的號子,那些年,梁家新興的號子在十字街上是非常扎眼的,毫不夸張的說,河西縣的人一半以上的人喝過梁家釀的酒,另一半人的爺爺或者爺爺的爺爺必定也喝過。
我看過梁家的族譜,梁家人祖居陜西扶風,明代洪武年間赴云南戍邊,后輾轉流落到河北棗強,明朝末年,為了躲避明末亂世的兵禍,河西梁家的先祖梁興初,攜著妻子,從河北棗強出發,用一根扁擔挑著水桶,一頭放一個孩子,一路乞討,一步步挨到了河西縣。
大概是因為河西這個地方偏安魯東北,少受兵亂,加上民風淳樸,或者是他看中了有淮水河繞縣城而過,氣候溫潤,城外又有太史泉,出好水,最適合釀酒,所以在河西縣城東的五里的厚里埠上安了家。
為了糊口,梁家人開始釀酒來賣,每天早上,梁興初用木桶盛了酒趕在天亮開城門時進城到十字街上叫買,到了傍晌天,兩桶酒賣完了,一家人一天的吃食也就勉強有了著落。
梁興初的兩個兒子,大的叫不換,小的叫不易。
那天是河西縣城的官集,十五歲的梁不換跟著爹進城賣酒。
爺倆挑著酒趕到十字街的時候,天才剛麻麻亮,太陽還沒出來,梁家父子揀了個位置把盛酒的桶擱下,抄起袖子蹲在城隍廟墻下避風。
再過不多時候,不等日頭升起來,集市上就應該開始上人了,沉寂了好幾天的十字街也會熱鬧起來,賣鐵器的,賣瓦罐的,賣牲口的,各種叫賣聲伴著各種吆喝聲,還有賣瓦缸的敲擊聲。
進了冬天,十字街上最大飯莊茂合齋的老板會在官集這天對窮人舍三合粥,茂合齋的三合粥是高粱、糯米還有豇豆摻在一起熬的,稠稠的,熱乎乎的。
梁興初咽了口唾沫。
河西縣的知縣吳亭秀派人找到梁興初的時候,他正抄著手在城隍廟的墻角下回味茂合齋高粱粥的味道。
“你就是會釀酒的梁興初師傅?”
梁興初緊張地點著頭,“官老爺找我有什么吩咐?”
“吳知縣在茂合齋的劉老板那聽到過您的手藝,今日知縣請您呢。您這酒我們也收了,銀子照多給?!?/p>
梁興初隨著衙役戰戰兢兢地來到縣衙,吳知縣身著便服在堂上議事,有幾個梁興初認識:致仕的御史丁大慶,告老還鄉的華庭知縣孫錠一、庠生史可鑒,河西大戶孫伯、孫仲、孫季兄弟,大善人姜堰,還有茂合齋飯莊的劉掌柜,這些都是平日里照顧他生意的主顧。
吳知縣見梁興初到了,欠了欠身,說道:“諸位,滿清胡人舉兵犯我大明,數城遭屠,有探馬報事,恐不日將到河西,河西縣城矮兵寡,應當早做打算為要?!?/p>
雖然平日里不和官面上的人打交道,進得縣衙,梁興初的兩條腿不住地打顫,但想到這吳知縣平素沒有惡名,今日一見,又是滿臉慈祥,心里的不安便放下了。
吳知縣接著對梁興初說道,茂合齋的劉掌柜說先生有釀酒的手藝,肯請先生出力,釀酒犒勞軍民,十天之內我便要五十壇好酒,先生所需人手和釀酒材料都已經安排好,今日晌午便可開工。
一旁的梁不換拽了拽梁興初的衣角:爹,咱家的酒都是十五日才成,這十天的時間能成嗎?
梁興初使勁直了直佝僂著的腰桿,一跺腳,“成!”
梁興初的釀酒手藝是從棗強老家學來的,棗強古屬冀州,冀州酒在漢代時已經已經名揚天下,董卓非冀州酒不飲,劉備的軍營里專門有冀州籍酒師釀酒勞軍,長坂坡一戰,趙子龍七出七進,一共喝了七壇子,張翼德也是喝了兩壇子冀州酒后才吼聲斷橋,河水倒流,嚇退十萬曹軍的。
梁家釀酒的訣竅在壓糟和煨香上,這是梁家人不外傳的秘密,但是要想成好酒,從高粱挑選、晾曬,拌飯制曲,入房發酵,出房過濾,哪一道工序把握不好都會影響成酒的質量。
十天時間太緊,梁興初眾人在南空場上臨時搭起十座暖棚,暖棚里架上木材,日夜烘烤,暖棚里不時噴灑水,以滿足酒曲的發酵,入夜,站在城墻上下望,縣城中心,烈焰跳躍,水汽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