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之大者查良鏞——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1955年,香港。
時任《大公報》專欄作家的查良鏞,以金庸為筆名,發表《書劍恩仇錄》連載,金大俠一舉成名,一時金梁并稱瑜亮。
此后,金大俠博采眾長、融貫中西、貫通古今,成為武俠世界集大成者,一手造就了武俠小說的巔峰。使武俠小說登上大雅之堂,得以雅俗共賞。
金庸出自海寧查氏,數百年的江南名門,深受傳統文化濡染。他的江湖同樣家國天下,俠骨丹心,但更加大氣磅礴。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十四部作品,從宋代到清代,從江南到漠北,從中原到邊塞,宋、元、遼、西夏、大理,時空縱橫廣闊。
他的江湖有喬峰的俠肝義膽,有令狐沖的瀟灑不羈,有張無忌的仁慈悲憫,有楊過的桀驁不馴,江湖里裝滿天下人,裝滿天下人的故事。
他的江湖背后隱藏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情懷,“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拯蒼生,救黎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射雕三部曲》中郭靖固守襄陽,抵御蒙古大軍,最終以身殉國;《天龍八部》中喬峰舍身跳崖,換宋遼邊境百姓十年安昌。
武俠三宗師風格各異,梁公重于古典,金翁趨向現實,古龍的浪子江湖則是徹底的浪漫主義。
《笑傲江湖》后記中,金翁自述想要“通過書中的一些任務,企圖刻畫中國三千多年來政治生活中的若干普遍現象。”
《笑傲江湖》中,令狐沖和任盈盈歸隱山水之中,“滄海一聲笑,滔滔兩岸潮,豪情還剩了一襟晚照。”
日后再想起這一幕,總覺得現實為那份灑脫增添了一絲絲無奈,江湖再大,武功再高,總逃不掉那個廟堂的五指山。
只有那個離經叛道,至情至性的東邪黃藥師,是金大俠江湖中最浪漫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