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做題背后的潛藏危機
在上課時,面對一道錯題,甚至是做對的題目,當我提問:“你當時為什么選D?”很多同學無奈地回答:“不知道……”遇到這種情況是很令人頭疼的,因為這意味著一個隱藏的炸彈,就這樣埋在深處,等待著它下一次未知的爆發。
所以這引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當我們在做題時,我們到底在做的是什么?最平庸的答案是:完成老師的作業。當然少部分同學連這個平庸的答案都做不到時,我就只能吐血找其他激勵或懲罰方式了。
好,我們回到這個最平庸的答案:完成老師的作業。這句話聽起來就飽含苦楚和被逼無奈,當同學們抬起沉重的手和筆,寫下你認為的答案,直到完成最后一題,交差完事,然后瞬間滿血復活,打開朋友圈和王者吃雞,是否想過:最終你到底得到了什么?又遺憾地丟失了什么?
首先你得到了最表面的完成作業,這是一個最具有迷惑性的結果表象,但它是很難衡量過程質量的,如果你的做題過程是個豆腐渣工程,不用等到老師發現問題,經常是當你對完答案,錯誤的過程就已經過了可追溯期,你的思路和做題原因就這樣消失在風中,只剩你一個人在風中凌亂地思考:我當時到底在干啥???為啥選了這個???
2. 核心解決方案
好,那么我們就要解決這個問題:“我當時到底在干啥?”既然瞬時記憶非常短暫,經常回憶不起來,那就要請出我們的標題了:強力做題——必須要靠即時的記錄和反饋,留住當時的思路、過程和疑問,否則,這些東西都會消失在你的腦海中。
既然需要做的是即時記錄和反饋,那為什么要強調強力做題呢?因為這是最基本的前提,很多同學做題時太過綿軟無力,答案的選擇似是而非,像墻頭草一樣任意搖擺,做題過程看似行云流水,實際漏洞百出,所以當我們做題還達不到庖丁解牛一樣熟練時,請務必先了解好題目這頭牛的結構組成,強力思考你的做題過程,每一步的依據是否精準,銜接是否得當,切忌只聽高分同學簡單的“這樣不就搞定了嗎?”這種貌似輕松無為的簡單結果,很可能隱藏了底層堅實的地基,如果只是簡單模仿,就很容易變成空中樓閣,搖搖欲墜。
以上的邏輯適用于多種考試,以及生活,舉一個我教科目的例子——ACT科學。
第一個同學:經過完整初中以上國際理科課程教育,且托福90或100以上;
第二個同學:無明顯理科優勢,托福80以下。
這兩個同學在看到考察實驗的較難題目時,前一個同學可能是一馬平川偶有顛簸,后一個同學可能就是鬼哭狼嚎,山路十八彎了,前一個同學偶爾出現短板,可以用其他長板迅速補救,后一個同學一旦出現短板就可能深陷泥潭了。
3. 自救指南
那怎么自救呢?當然是強力做題了,深挖自己每個過程中的漏洞,直接針對考點,把潛在的考察點一一補足,具體到做題過程中,先摒棄掉似是而非的做題方法,可以用下面的清單檢查你的做題過程:
a. 是否對做題關鍵節點有標注
b. 是否做題過程思維線有跳躍
c. 選出答案是直選法還是排除法
d. 是否標記模棱兩可的選項,能肯定排除的和不太肯定排除的選項,是否分類標注
e. 如果是憑感覺,那大約方向是什么,你可以精準推導到哪一步
f. 當時的做題困難集中在哪一點上
g. 做題時,猛然在腦中一閃而過的,可能有用的思路和做題方法,是否記錄在旁邊
上面的清單適用于各類考試,也可以隨時根據考試特點進行調整,如果你的考試是機考,那拿出一張紙寫備注,或者用可以修改的word版;如果你的考試注重速度,這樣記錄時間不夠,可以一套題寫完整過程,重在練習思路,而另一套題迅速作答,練習熟練度,都有可以解決的方法。用上面的方式做完題目,才叫強力做題,而你給這次作業賦予的意義也就發生了本質改變,不是平庸的“完成老師的作業”,也不是稍微高級一點的鍛煉應試能力,而是以這次作業為載體,訓練自己思維的縝密程度,提升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自己做的事情賦予一個實在的、更高級的意義,本身也是讓自己堅持下去的動力。
4. 200%以上的自我成長
好,談了這么多,下面是貌似更虛,實際更實在的部分。有些時候我們談怎么擠出時間,有些時候我們怎么談提高效率,但是我們再回頭看看剛才的兩類同學:一類是“完成老師的作業”,另一類是在“強力做題鍛煉思維” 時,順手“完成老師的作業”,真是細思極恐啊,后一類同學好像用了相同的時間,完成了不止兩倍于第一類同學的成長,這就是很多人說的相同生命長度,不同生命厚度吧~
那最后的問題就留給你啦~你希望自己是哪類同學呢?你生活中還有哪些事也是類似特點呢?歡迎留言轉發~
參考及推薦閱讀:
1. Man’s Search for Meaning《活出生命的意義》 Viktor Frankl
(敲黑板!這本嚴重推薦的不是毒雞湯,是美國國會圖書館選出的“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十大圖書”,作者是經歷過納粹集中營的精神與精神病學教授,有問題請維基百科)
2. 李笑來 得到專欄
3. Trying Not to Try 《無為而為》 Edward Slingerland
北京新東方? 王忠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