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大師的思考技術
李翔及其團隊
本期文章內容改寫自:《思考的技術:思考力決定競爭力》;
作者:大前研一;中信出版集團出版。
講述:顧一菲
摘自:得到App
管理學大師大前研一寫過一本書叫《思考的技術》。在這本書里,大前研一強調,由于新經濟是呈倍數形態的,因此,思考力的差距造成的經濟能力差距也是呈倍數的,“新世代是個會因為思考力差異而造成極大差距的時代”。
大前研一說,在這個思考力差距的時代,那些比別人多花兩倍時間思考的人,可以擁有十倍于別人的收入;比別人多花三倍時間思考的人能比別人多賺百倍的利潤。當然了,他并不是在說,每個人都應該去追求比別人多百倍的收入,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目標。他想要表達的是,思考力的差距造成的結果差距會被倍數經濟放大,最終,“在新世界里,懶于求知的人沒有生存空間。”
不過,從他的書的名字思考的技術就能看出,大前研一顯然認為,思考能力就像技術一樣,是可以通過學習來獲取和增強的。
我們從《思考的技術》這本書里總結出了10條大前研一提出的思考技術。希望對你能有幫助。
1.思考是一種能力。大前研一指出,很多人都認為,思考就是靈光一現,但是,他要強調,思考絕非一時的想法,而是一種能力。解決問題的根本就是邏輯思考力,而且,人們常說的先見之明、直覺,也都是從邏輯思考中產生的。但是絕大多數人都沒有養成邏輯思考的習慣,所以也缺少能解決問題的思路。大前研一認為:“任何問題都有解決之策。當然從業界撤退、把公司轉讓也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總之,世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因此,關鍵在于建立邏輯思考力。
2.邏輯思考,是不斷重復假設、驗證和實驗的過程。大前研一在加入麥肯錫、進入管理咨詢行業之前,是研究核能的。他說,其實這個思考過程,跟他之前在麻省理工學院進行的各種原子爐實驗程序是一樣的。這個思考過程就像寫論文,論文的最后一部分是結論,為了不讓別人有批評的機會,寫論文的人一定要竭盡所能重復假設、實驗、驗證的過程,直到最后認定結論出錯可能性非常小。
對于他要做的管理咨詢而言,這個過程就是分析客戶提供的數據、業界的數據,做成圖表,提出假設,然后再搜集可以讓自己的假設成立的證據等。大前研一29歲時進入麥肯錫,在毫無商業經驗的情況下,就是以這種邏輯思維為基礎,完成了很多企業分析案例。
當時大前研一還不到30,但卻要給60多歲的企業家提建議。他之所以毫無畏懼,就是因為提出的建議,都是經過無數的假設、驗證和實驗而得到的絕對不會錯的結論。其中通過實地訪談得到的事實,更是具有舉足輕重的分量。
3.不要把假設當成結論。經營管理顧問的工作,就是為企業找出他們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并且提供方案給企業客戶。為了完成這項工作,經營管理顧問就必須搜集數據、分析數據,提出假設,然后,到現場訪問去驗證自己的假設是否成立,反復做各種實驗。如果提出的假設沒有辦法得到實證,就必須重新進行現場訪談或者其他實驗,直到有信心認定自己的假設不會出錯。
大前研一說,這其實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用這套方法,可以得出合理的結論和解決方案,它適用于任何人、任何問題,絕對不是只有經營管理顧問才用得上。
但是,大多數人的問題是,他們只會停留在提出假設的階段。得到假設之后,他們會認為自己已經得到結論了。但實際上,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為印證假設不辭辛勞的行動力,也可以說是為獲得絕對正確的答案而努力動腦的深層思考力”。
4.刻意訓練思維能力。大前研一說,解決對于公司而言生死攸關的問題,這種機會,一般人一生中可能不會有幾次。但是,就像武士不上戰場時也要練劍一樣,平時鍛煉解決問題的思考力也非常重要。
大前研一最初到麥肯錫工作時,會利用每天早上的28分鐘上班時間來進行這種思維訓練。具體的方法是,他會給自己提出一個問題,然后思考如何解決。比如,看到車廂里的廣告,他會給自己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如果這家廣告公司的總裁要我協助他們提高業績,我該怎么做。
大前研一說,當腦子習慣思考之后,思考速度自然就會加快,他從開始時每天一個題目,能進步到每到一站,就可以換一個新的問題去思考。
每個人都可以進行這樣的思維訓練。比如一個職場人可以思考:如果你的職位比現在高兩級,你會怎么做?
5.聚焦在一個問題上。經營管理顧問的工作,最后環節是對客戶進行問題和問題解決方案的說明,也就是要給出解決方案和建議。如果對方能夠接受建議,然后付諸行動,那就算成功;如果對方不接受就是失敗。
大前研一對于提建議的建議是,首先,讓對方相信并采納你的建議的方法,不是靠花言巧語,而是要靠完整且足以讓人采信的邏輯結構,“所謂說服力就是充分考慮對手心理狀態的邏輯思維能力。”其次,只提一個建議。大前研一說,如果你同時給對方提出很多建議,只會讓他們更加猶豫不決。但是,當他們明白你是在搜集了大量的資料,做出了無數的分析,并且進行過很多實地訪談,才得出一個不容置疑的結論時,他們就會更容易采納你的建議。
對于建議的接受者也是一樣的,即使他愿意全盤采納,但是,“一次給10個建議,不但沒有一位總裁可以全部做到,也沒有一位總裁能把其中一項做到完美無缺。但如果只提出一個或兩個建議,大部分的總裁都能做的不錯。”
麥肯錫還曾經給員工提出過一個題目:如果你只有一分鐘時間面對客戶的總裁,你會說什么?這個題目也是要訓練員工聚焦問題的思維能力。
6.鎖定一個關鍵目標。同樣,大前研一也會對自己的客戶提出類似的要求。有客戶慕名而來,找到大前研一,大前研一的第一個問題往往是:你想做什么?如果對方回答是很多東西都想要,大前研一會當場拒絕。他的理由是,一個什么都想要的經營者絕對不會認真采納他的建議。大前研一會要求他們鎖定一個關鍵目標。然后他再來提出解決方案。
7.實地訪談和主觀感情。大前研一說:“有事實為證的建議,魅力無窮。”他非常看重實地訪談。因為通過實地訪談,往往能夠拿到很詳細的公司信息和數據,這些信息和數據甚至比企業領導者掌握得還要詳細。
除此之外,還必須要考慮主觀上的感情問題。因為,最終的解決方案必須要對方愿意去執行,才能變成現實。為了看到成果,絕對不能忽視人的情緒問題。而且,大前研一認為,這個問題其實不分東方和西方,無論是日本人還是美國人,都會有心理障礙的問題。大前研一說:“人的感情有的時候不是用邏輯可以解釋清楚的。因此,一旦有情緒問題發生,一定要追蹤后續狀況,務必讓當事人從第二天起就能夠高高興興開始執行方案。”
8.金字塔結構。大前研一介紹了一個最基本的邏輯構成法:金字塔結構。這個方法可以用在很多場景中。比如在開會說明提案時,“掌握流程的重點是,用簡潔的語言做簡潔的分析,每部分做一個結論,然后應用所累積的多個小結論,導出自己認為絕對正確的整體結論,再以此結論提出有證據做支撐的建議。”
金字塔結構源自MECE思考法(Mutually Exclusive,Collectively Exclusive),MECE直譯過來就是“彼此獨立,互無遺漏”。也就是能對一個重大議題,做到不重疊、不遺漏地分類,而且能夠借此有效地把握問題的核心,并解決問題。不論多么龐大的資料,多么復雜的議題,都可以用MECE的思維方式將其分類,然后從找出證據導出結論,再把這個結論當作尋找下一個證據的依據。
大前研一說,他在企劃團隊里經常會問:你想說什么?如果以一句話來說明,你會怎么說?如果被問到的人真的以一句話說明白了,他會接著問:你有什么證據?如果對方回答要列舉證據,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楚的,他還會繼續問:每一項證據都有事實支撐嗎?這么做,就可以讓結論之下,作為支撐的證據和事實浮出水面。大前研一還感慨說:“邏輯思維的基礎在于累積事實,但是大多數人是不忠于事實的。”
9.試著接觸不同的東西。一個訓練思維的方法是,試著把自己的想法突然展現在不同的、陌生的事物面前。比如,可以把你的某一個想法說給外國人和不同年齡層的人。這種做法對產生新思路會非常有用。大前研一就在自己身上發現,當他在用英語說話的時候,常常能得到很多不同的甚至更好的構想。而且,他用日語邏輯思考的事情,用英語說出來時效果反而更好。
10.保持生活的簡單。但是,大前研一也不是對于所有事情,都會耗費腦力去思考。大前研一的態度是:“應該思考的事情,我會徹底思考,對于不太需要思考的事情,則盡量減少思考的時間,而且絕不沒事自尋煩惱。所以我的生活非常簡單。能規律化的事情和不能規律化的事情區分得清清楚楚。”
比如,很多人可能會認為大前研一一直都穿同一雙鞋。但事實上他有四雙同樣款式的鞋輪流穿。大前研一還有63件款式相同、顏色不同的襯衫,每件襯衫固定搭配一條領帶。這樣,他就就不需要去思考今天的襯衫要搭配哪條領帶。這些襯衫是他在中國定做的,只要是能想到的顏色和布料,他一口氣全都做了。他的生活哲學是:“生活中,只要是可以固定化的事情,我一律固定化。”
大前研一說:“需要思考的事情集中思考,不需要思考的事情就不要想,這就是我的生活模式。這種生活模式讓我有喘息的空間。但是有許多人是該想的不想,不該想的一直煩惱,白白浪費訓練邏輯思維的時間,更浪費了自己寶貴的人生。”
以上就是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對思考技術和鍛煉思考能力的建議。希望對你不斷提高思考力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