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自卑真的沒關系嗎?
1.寫在前――終于上首頁啦
上首頁的感覺如此美妙。
人生中的每個第一次都會讓人印象深刻,如果還是自己喜歡的事,那么就更是終身難忘了。
前幾天一個簡友說他發了九十多篇文章,首頁只上過三四次。當時我還非常的羨慕他,跟他說我寫了一個多月,發了十五篇,一次也沒上。
其實當時我的語態很平和的,并沒有很沮喪的感覺。但簡友還是以他的經驗告訴我說:不要太在乎上首頁這件事情,用心寫就好了。
我回復說,完全不在乎是騙人的,畢竟渴求得到別人的認可是人之天性。
很巧的是就在那一天我收到了文章通過《首頁專題》投稿的通知,別提當時我有多高興,我迫不及待地將這個激動人心的消息與老公分享。他也高興地立即去首頁上查看。
“怎么沒見你的文章在第一頁呢?”他這樣一問,我也趕緊去首頁上找了找――確實沒有。有可能是沉下去了,簡友安慰我說。
其實即使是真的沒有上而只是被首頁專題收錄也足以讓我激動不已了。因為這是我相信既然首頁主編能認可,那么會有更多的人將在思想上與我產生共鳴。
想到這,我已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
2.直到掙脫應試作文的束縛
上小學的時候,我對寫作是沒有概念的,我們也沒有什么專門的寫作輔導課。那時的寫作特別簡單粗曠,日記或周記其實就是三五幾句話湊在一起的流水賬。
作文里能把誰在什么時間干了什么講清楚就算合格了。運氣好的時候我的作文能作范文,待遇是當著全班同學念――這是當時我很自豪的一件事。
到了初中,語文老師對作文的要求嚴格了一些,尤其是字數的要求和修辭的運用。
當然為了提高寫作水平,老師經常會課里課外找一些他認為好的范本來讓我們模仿學習。
然而初三學了議論文之后我居然不會寫文了,什么論點論據完全搞不明白。最惱火的是原來一直寫的記敘文和說明文也寫得亂糟糟的――用老師的話講,我寫的東西叫四不像。
為此老師還專門給我開了小灶,針對每次作文里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分析,并指導我如何運用修辭手法讓文章不那么干癟。
不過我依然覺得模模糊糊的。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高中,盡管高中階段語文成績總體還不錯,但我唯獨害怕寫作文。別的不說,光字數上就提高一個檔次了――不少于1500字。
每次考試作文部分是我的硬傷,尤其對看圖作文和命題作文以及后來的話題作文,我幾乎都是大腦一片空白。沒有靈感沒有素材,每一個字都得絞盡腦汁地編。
作文是語文考試中分值最好高的部分,所以很多同學在考試的時候作文都是要先打草稿的。但我不會,因為即使不打草稿,我都可能完成不了。
那種寫上三五幾行就要看看字數還差多少的情形,現在想想都覺著可笑。后來我才明白寫不出來的真正原因是看書少沒有積累,沒有輸入當然無法輸出了。
大學我學的是英語專業,雖然英語也有寫作,但比較而言那樣的小作文要求不是太高,關注更多的是語法的正確使用。
或許是因為大學時間寬裕我喜歡上看書,亦或是脫離了條條框框的束縛,我居然開始享受寫作了。閑暇時間筆記本上有時在QQ空間上,我會有感而發地寫點日記。
不再關注字數也不講究修辭,完全想到哪兒寫到哪兒。一方面記錄生活,一方面抒發無處宣泄的小情緒。
畢業之后我都舍不得丟那些寫得滿滿當當的小本子。雖然文筆不怎么好,甚至有些膚淺,但是也還時不時地翻來看看,憶憶那段青澀時光。
3.持續輸入和勤于思考也很重要
光靠寫作練習來提高寫作水平是遠遠不夠的,好在看書的習慣從大學開始就沒變過,而且慢慢地從喜歡變成了熱愛。
面對古今中外參差不齊的書籍,剛開始的時候我什么都看,雖然涉獵廣泛但很多品質低劣的網絡書籍還是浪費了很多時間。
后來聽從一位老師建議,我讀的更多的是那些經過了歲月洗禮的中外名著。再后來我覺得讀一些名人介紹的書籍也不錯,因為我相信他們的眼光。比如就是在韓國總統樸槿惠的影響下,我讀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
現在我經常在簡友圈里發現寶貝,也就是說當發現很多簡友都在文章里不約而同地提及某書,那么我也會買來讀一讀。大家都說好的一定不會太差。確實《小狗錢錢》、《斷舍離》、《包法利夫人》……都很值得一讀。
另外只看書不思考和總結最后你頂多只是一個會講故事的人。
我有一個習慣:看到喜歡的句子就抄摘到筆記本上;某個情節讓我想到了身邊之事,我會將所思所想寫在旁邊;如果是工具類書,那么碰到可操作性強的我還會立即去實踐它。
所有這些都讓我感到無比幸福,所以做起來心情舒暢。而與此同時,在潛移默化之中,我的寫作水平也在慢慢提高。
4.寫在最后
當然我不是說現在我就寫得非常好了,而是事實上確實比以前任何一個時期都要好了。至少現在不用絞盡腦汁地編(憋)也,雖達不到文思泉涌也能信手拈來,而字數只是順便就能完成的事。這就是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
我一直相信那句話――不是所有事情都因為喜歡了才去做,而是做著做著才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