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在公元前221年滅掉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這是個空前的大帝國,建國之后,秦始皇開始了勵精圖治,開始建設這個國家。
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縣制;
經濟上,統一度量衡與貨幣;
交通上,構建交通網,統一車輛;
構建一個空前龐大的國家,維持這個大機器的運轉,需要的是魄力,需要的是創造力,需要的是絕對的權威與執行力。因為這一切,沒有前車之鑒,沒有樣板可以學習,只能靠憑智慧去開拓,想一想,秦始皇所面臨的大秦王朝,與后來的漢、唐、宋、明等,有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是第一個,一切需要摸索,需要創新。
后來需要統一思想了,“焚書坑儒”也就發生了,譴責與否定,只是后人的評述,誰能真正知道當時的情景?誰能看到一個英雄統一國家,統一老百姓,需要的是什么智慧與迫切心情。
在統一思想的路上,秦始皇面臨的是艱難的選擇,但絕不是軟弱的選擇,因為他是秦始皇嬴政,沒有人能左右他,沒有人能限制他。
他在找尋適合國家統一的思想,然而春秋戰國是個歷史澎湃、思想多出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諸子百家,各敘己見,自圓其說,誰能明白每種思想的內涵,誰能否定思想的愚鈍?恐難有幾人。你說艱難不艱難?
在秦始皇選擇思想的路上,韓非出現了,而他的思想在這個時代,這個境況下,感覺太管事了,有用。絕對君主主義,大有“三忠于、四無限”的味道。所以,奉獻了學說之后,在深愛其學說的秦王嬴政這里,他也只能死了,好讓他至死忠于嬴政一個,別便宜了別人。
大秦統一之后,韓非子的信徒李斯推動秦始皇“焚書坑儒”,也是應有之義。戰國時的儒家,信奉的是君臣相對主義,君當臣為國士,臣才能為君效命,如果君主待臣如草芥,那么臣子也可以當君主如仇寇。
所以,韓非子非儒,因為儒以文亂法,壞了尊君的規矩。那么,找個借口把討人嫌的儒生坑掉,自然是令他們快意之事。
但是,坑儒是在焚書之后的一年發生的,主導者是皇帝,不是丞相。坑儒不是焚書的直接繼續,而是由于一些方士、儒生誹謗秦始皇引起的。秦始皇在攫取到巨大權力和享受到榮華富貴之后,十分怕死。在統一中國之后,他異想天開地要尋求長生不死藥。
方士侯生、盧生等人迎合其需要,答應為秦始皇找到這種藥。按照秦律謊言不能兌現,或者所獻之藥無效驗者,要處以死刑。侯生、盧生自知弄不到長生不死藥,不但逃之夭夭,而且誹謗秦始皇天性剛戾自用,專任獄吏,事情無論大小,都由他一人決斷,貪于權勢等等。
侯、盧兩位,無疑都是讀書人,但到底是方士還是儒生,已經無從考證。我們知道的結果是,秦始皇盛怒之下,抓不到該抓的,就拿他們的同類出氣。三木之下,嚴刑拷打。諸生轉相告引,牽連多至四百六十余人,一并都給坑了。后來又抓的,還稍微客氣點,都給發配了。
這些人里,肯定有儒生,但整的重點卻是方士。后世說坑儒,實際上是夸張,這個夸張,是受前一年焚書的影響,因為焚書的重點,是跟儒家有關的詩書和史書。再加上,后世儒生是所謂讀書人的代名詞,但在當年,并不是這樣的。
孔夫子當年,是敬鬼神而遠之的,后輩門徒,居然被騙錢的方士牽連,大批丟了性命,多少有點冤枉。但是,只要秦朝存活一天,儒家之徒的日子肯定不會好過。在焚書坑儒的政策里,焚書才是重點,坑儒,不過是一個點綴。
當年焚書,針對兩類。
一、史書,除了秦國史之外,全燒;
二、詩書百家語,不僅燒,而且今后不許人提及。
“焚書坑儒”的實質其實是統一思想的運動。當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在政治結構上,廢除了分封制,在全國范圍內施行郡縣制;在文化上,統一了文字,以小篆為標準的官用文字;在經濟領域內,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這些措施都是國家大一統的基本要素,是國家強暴力能夠控制的要素。
但有些東西是國家強力結構很難駕馭的,特別是在秦朝初年,戰國時期剛結束,百家仍然在爭鳴中,思想領域內極度混亂,而一個國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統一,最主要的條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價值觀,而思想混亂是形成共同價值觀的大敵。
因此,光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有大一統措施還不行,最關鍵最長遠的統一要素是思想的統一,形成統一的核心價值觀念,才能讓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內的統一措施有效。
而當時最大兩種思想潮流就是儒家和法家,儒墨并稱顯學,但最終都沒有顯過法家。法家其實是從儒家脫胎而來的,并把儒家當敵對勢力對待。只是,在“焚書坑儒”的政策里,焚書才是重點,坑儒,不過是一個點綴。同時秦始皇焚書并未焚燒醫學、農牧等技術實用書籍。
儒家是尊古的,而秦始皇統一中國偏偏是新事務,他采取的措施也都是些新措施,這些東西都是不符合儒家理念的,而當時六國貴族,也借著儒家的“克己復禮”妄圖恢復周朝的分封制,從而取得失去的權勢。
所以,對于剛剛統一的秦朝來說,統一思想就是維護大一統的關鍵措施。因此,秦始皇在找到了幾個儒生茬之后,一場統一思想的文化運動就開始了,手段是激烈了點,但客觀效果明顯的。雖然統一的秦朝只持續了十幾年,但秦朝以后的所有統治者,無一不把統一思想看成維護統治的關鍵手段,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國大一統思想正式形成。
此后所有的統治者,基本上都把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核心思想。這里需要特別說明一下,秦朝“坑儒”,和漢朝的“尊儒”,其實質是一樣的,都是要統一思想。
想一想,如果面對的是一個七零八亂、民俗、風俗各不相同、以前群雄紛紛割據的大散亂局面,秦始皇如何能把“統一”融入到經濟、政治、文化各個層面,只能百里挑一,用一管百、管千千萬。
“焚書坑儒”負面影響是有的,但是它也彰顯了秦始皇的遠見卓識,只是后來造成的結果卻是無法預料的,在宏大的動機下卻產生了影響深遠的不可挽回的一定負面效應。
為了歷史的前進義無返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