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無謂長短,扎根心田,便會生長;一朵花無謂大小,扎根泥土,便可芬芳。讓心靈的土壤培栽一束馥郁芬芳的花朵,讓四季,鳥語花香,溫暖如春。
我們是可以的,讓文字隨筆墨的揮灑開成一朵嬌美的花兒,自我陶醉的同時也芬芳著別人。
隨著年齡的增長,每日忙碌地在家庭、工作、社交之間穿梭,越發喜愛王維的田園詩,在他的筆墨下,我看到了一副田園美景,抽枝拔節地在面前鋪展開來。恬淡,舒適,賞心而悅目。蘇軾曾評價其曰:“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的畫是不曾了解的,只知曉他的詩書畫都很有名氣,音律也十分精通,非常多才多藝。王維的詩歌卻學過不少,其中我最愛的一首莫過于《渭川田家》,帶著濃濃的人家煙火的氣息。
“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初夏的傍晚,夕陽的微光灑在村莊的每一個角落,牛羊歸圈。老人惦念著放牧的孫兒,在柴門口等候。
野雞鳴叫著,小麥快要抽出新穗兒,桑葉已經稀薄,春蠶也已經入眠。農夫們從田地里忙活歸來,歡聲笑語連連不間斷。
一副田園暮歸圖就這么自然而然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夕陽、村落構造了畫面的整體輪廓,老人、牧童和牛羊則給畫面增添人間煙火的溫暖,在寧靜的夕陽下,所有的一切都是這般和諧。麥穗、入眠的春蠶和稀薄的桑葉,使畫面的色彩更加生機勃勃,也說明了時間是在初夏,農夫們的歡聲笑語又給我們展現著其樂融融的鄉間氛圍。
不懂得詩歌的韻律,便只能欣賞它的意境了,陶醉于這樣一副田園畫中,恍若身臨其境。本就是凡人一枚,又怎能不貪戀人世冷暖,鄉野炊煙呢?
就這樣一首詩里,一副鄉村畫卷如潑墨般在我們面前氳染開來。畫卷活了,二維變成三維,四維。之所以說它是四維,是因為它從唐朝一直傳承到現代,我想是可以看作一種時間上的穿越的,而四維空間是三維空間和時間組成的整體。詩不再是詩,而是一副在我面前盛開著的千年美景,我也不再是我,而卷中的客。拙人讀詩,只能如此了。
這樣的文字,品來可謂是人生一大享受。它就像一朵盛開歷史中的花,而歷史對這樣的文字而言似乎只有春天。誰說好花美麗不常開?你看,那朵紙上花,常開不敗。
? ?邊讀書,邊行走,邊寫字,或者是先讀書,后寫字。杜甫曾有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明朝董其昌也有這么一句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由此可見,寫字與讀書、行走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的。
讀書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怡情,可以益智,可以鞭策,可以警醒,可以啟迪。
如果把讀書看成一項任務,一份工作,那么“讀”這個字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樂趣。讀書是一份興致使然,因為喜歡,所以愛不釋手。就讀書本身而言,讀書原本就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世間萬物,皆是不可勉強的。
懷揣著一本好書,就好像擁有一把萬能鑰匙,伴隨著咔嚓一聲,我們的靈感之門也隨之被打開了。或許一句話,或許是某種觀點,或許是相悖的理論,又或許是引發內心共鳴的文字。
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我們不僅要讀書,還要善于讀書。在讀書中學會思考和推敲文字的內涵,善于挖掘文字之精髓,好書是可以百讀而不厭的。我們是可以獨立思考自由言志自由抒情的,網絡文學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廣袤的平臺,供我們自由揮灑筆墨。
行走,無疑是人生中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
當一個人總是困頓于某一特定的環境中,他的靈魂和視野是同樣的狹隘的,思維自然也是被固定了的。
一路的風景,一路的心情,一路的荒涼,一路的繁盛,一路是領悟,恐怕是白底黑字的書本也難以給予的吧?“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想必自有它的道理,否則怎會流傳至今呢。
“要么讀書,要么行走,靈魂和身體總要有一個在路上。”一直以為隨著時間增長的不應該只是年齡的,我們的涵養、學識、品性、人生三觀都應該是同步遞增的,這只是我所認為的快樂、健康的生活狀態。這樣的人生,又何來遺憾呢?即便有,也在書中彌補了吧。
邊成長邊寫出來的字才是我們一生生活的映照,或許是一首精美的小詩,或許一篇雋永的散文,或許是一部蕩氣回腸的小說,不都蘊藏著我們對生活的感悟嗎?年少的時候總喜愛一些純情小說,只因有我們所向往的,追求的愛情。如今到了二十七八歲的年齡,已經算是站在青春的尾巴上了吧,卻突然深深地悼念著我們即將逝去的青春。童年里的安徒生、格林和一千零一夜,青春里的饒雪漫、蔡智恒、郭敬明和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都是我們人生中無悔的執迷。
從一個人的文字是可以看出他的成長足跡的,字,是一個人一生心里路程的書面形式。
我們可以把文字幻化成可以一劍封喉的利劍,一支抒情的筆,一片滋生芳澤的土壤。當筆尖落于宣紙上,文字就活色生香了。
筆,就在指尖。墨,就在筆端。書,就在枕邊。路,就在腳下。
方向,在心中。